阅读历史 |

第28章 7志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2 / 2)

加入书签

而“取复溜穴,采用补法”,复溜穴同样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在针灸治疗中,“补法”操作相对温和,旨在扶正固本,增强脏腑功能。对于“志不足”导致的阳气虚弱、手足厥冷等症状,通过取复溜穴并采用补法,可以温补肾阳,增强机体的温煦功能,从而改善手足厥冷等寒象。

这种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穴位和针灸手法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针灸学精髓之所在。它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即在治疗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针灸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所以,当我们面对岐伯的这一医学智慧时,不妨将其视为一种古老而科学的治疗思路,既包含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智慧。

黄帝问当邪气尚未与血气相并,邪气只滞留在骨骼时应当怎样针刺呢?

岐伯说:应当立即在骨节有鼓动处刺治,但不要伤及经脉,只是针刺邪气滞留的地方,这样邪气就会马上被除去”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中医针灸学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关于岐伯提到的“骨节有鼓动处”,我解释一下。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骨节则是这仪器中的关键连接点,它们不仅支撑着我们的身躯,还参与着气血的流通与调节。当这个“仪器”遭遇“邪气”侵袭或“气血”瘀滞时,某些骨节部位就会像战场上的烽火台一样,率先亮起“鼓动”的信号灯。

这里的“鼓动”,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肿胀或波动,更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交战的直观体现。它告诉我们,这些部位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战役,正气在努力驱逐邪气,而邪气也在顽强抵抗。因此,这些“鼓动”之处,自然成为了针灸治疗时需要高度关注的战略要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