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无缘共叙(2 / 2)
初时,周瑜已与孙权商定,不向曹操纳质,此即示臣服之意。
岂料孙权竟背信弃义。
诚然,孙绰、孙恭之父非孙权所喜,然亦不应授人以柄,使曹操得此机会。
连日来,周瑜屡屡求见孙权,起初数日,尚能得见。但每逢周瑜提及纳质之事不当,孙权便笑而搪塞,言辞闪烁。
总之,孙权执意不肯将孙绰、孙恭留于吴县。
及至后来,孙权对周瑜之絮叨感到厌烦,遂令其返回巴丘,督备战事,以备进攻黄祖。
其实,平定江夏黄祖,以报孙氏父仇,乃江东上下早有之约定。若曹丕等人未曾至此,或周瑜麾下骁勇之将,已挥师进驻江夏矣。
孙权近日以讨伐黄祖之事为托词,与周瑜周旋,意图转移其注意。
周瑜岂会不明此理,然孙权于遣质入朝之事,显然不欲纳其与鲁肃之谏。
自孙策创口迸裂而死之后,孙权与周瑜之间,唯余表象之和睦。
实则,孙权所定之策,周瑜多采取避而不争之态,不似孙策在时,周瑜尚可事事进言相劝。
今时不同往日,孙权已为君,而周瑜仅为臣,自当恪守君臣之分。
孙权强则周瑜弱,孙权弱则周瑜强。
孙权初登大宝之时,近乎唯周公瑾之命是听。而今其位已固,多有己见,此亦常理也。
虽吴太夫人命孙权以兄事周瑜,然周瑜终非孙权之真兄也,不过乃其兄之昆仲耳。
睹众人皆严阵以待,包括陆议在内,周瑜之笑愈甚。
初念及与孙权之交谊,心绪难平,苦涩满襟。
然观曹丕之年,尚幼孙权五岁,不禁感慨系之:“司空何以放心遣其长子入吴?又令公子前来责我家主公纳质入朝,岂不畏吾等将公子扣留,使其永不得返许都乎?”
虽然,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之说但自古以来,被杀以祭旗之使臣,亦不在少数,虽未及万数,亦恐有八千之众矣。
尤甚者,汉之使者,于当朝实为高危之职。
曹丕虽心存畏惧,恐周瑜真个采取行动,但其面色如故,毫无惧色。
不论如何,面上总不能露怯。
“昔日南越杀汉使者,终致九郡被屠;宛王杀汉使者,其首级高悬于北阙;朝鲜杀汉使者,亦遭即时诛灭。江东本为大汉之疆土,安能妄杀汉使乎?”
“公子真乃能言善辩之士。”周瑜立于馆舍之前,良久未见曹丕有请其入内之意,遂佯装不悦,“公子莫非不欲邀吾共坐片刻?”
“吾等即将启程离去。”曹丕对周瑜之请置若罔闻,丝毫不留情面。
何坐之有?
待吾等离去,此地便是汝家,自可随意安坐。
蒋干亦点头附和,意谓:好犬不挡道,请勿阻于门前,吾等确将离去。
“公子离去之速,颇有当年宛城门前,仓皇驱马而逃之风。”
周瑜或是故意欲激曹丕之怒,又或真心忿其不邀己共坐,乃凑至曹丕耳畔,轻声而言。
但其面上仍带笑盈盈的和善之色,而曹丕闻之,心境再难复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