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炮而红(2 / 2)

加入书签

“豆芽?就是安南香酒楼之前卖的芽尖儿?那必须尝尝!”

……

“《地力常新壮》三法门?这是什么啊?”

正要离开的乡民,听到这话瞬间止步:“小郎君,你可以给老汉念一遍后面的内容吗?”

不识字的老汉们都凑了过来,真能使地力常新壮可太好了。

“加新沃之土壤……常加粪灰……稻田养殖……”

新沃之土即异处肥沃土壤,腐叶土、河道淤泥也有同样功效。

粪灰可用畜粪和草木灰,临山的乡间可用枯叶杂草、兽骨灰代替。

稻田养殖,鱼儿、鸭、虾蟹等游动,吃掉虫害、排泄粪肥,对稻、田有益。

围观民众将信将疑,但这三个方法都记在心头,回乡第一时间和家人说起。

“乡长,你说县衙这几个法子有没有用处啊?以前我们都是直接休耕或者焚烧杂草翻种,明年要不试试?”

李乡长:“当然要试,这一看就是乐县令想出来的好主意。”

“我想也是,难怪之前让我们收好枯叶杂草呢,原来有大用。”

“还有那个发豆芽的法子,让村民们都试试,成了还能多道菜。”李乡长嘱咐道。

河中乡。

“文娘,原来淤田耕种地力更足呢。这可真是个好消息,我得去通知大家伙,咱们河中乡因祸得福了。”秦正,现河中乡乡长,由乡民推举,得县衙认可。

妇人抱着孩子坐在拼凑成的矮凳上:“早去早回,还有发豆芽的法子也告诉大伙。”

“晓得了!”秦正边往外跑,边朝后招手。

“日子可算是有了盼头。宝儿,娘亲给你发豆芽食好不好呀?”

“要!”听到有吃食,小家伙就开心。

县衙这日的三则消息,很快就在安南各乡传扬开来。

与隔壁县沾亲带故的乡民,也特地派家中子弟去告知外嫁的儿女。

因为安南县太穷了,大多数人娶不起新妇,为了讨口饭吃,给儿女一条活路,都不会阻拦女外嫁,男入赘。

但离了安南县,日子也过得不如意。

谁不知道安南县下等县里的人又穷又没心气儿,只要不饿死他们,怎么打骂都可以。

这不,水来乡有外嫁女的人家,一有好事就偷偷地送去消息,就希望能让闺女在婆家好过些。

“阿姊,你受苦了。娘让我告诉你,可以在灶台上发豆芽,不费什么功夫,家里冬日里也可以添上一道菜。”两姐弟避着人,小声说着话,把发豆芽要注意的细节说清楚后,看着自己长姐被磋磨成这般模样,少年一颗心揪着疼。

“阿弟,这法子是哪来的?”葛家长媳罗娘子半信半疑。

“县令在县衙张贴了告示,特地告诉我们的。娘让我试着发了一次,成功了才许我来,豆芽真的很好吃,你一定要试试。”少年激动地说。

“嗯嗯,我晓得了。爹娘还好吗?你吃了吗?”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块帕子,露出里头裹着的饼。“尝尝,这是阿姊特地留给你的。”

每天她都会从自己口粮里留出一份,就想着哪日家里来人,可以让他们也尝上一口。

隔天把前一日没送出去的吃掉,又重新留一份。这饼太香了,虽然是她烙的可只分到一个,就算馋也舍不得,加上冬日里不容易坏,就多留了两日。

“阿姊,我不饿。”少年别过脸拒绝,可喉头却没忍住吞咽了一下。

自己看着长大的人怎么会不了解呢?

罗娘子把饼往他怀里一塞:“别掉了,带回去和爹娘分着吃。别担心我,我日子好着呢,每天都能吃上这种饼。”

罗二郎含着泪看向她,很是不舍道:“阿姊,要不你……”话在嘴边又咽了回去,就算把人带回去又怎样?一起饿着吗?

“阿姊,我们家明年粮食一定够吃,你要回来一趟哈,带上石头和姐夫。”

罗娘子点点头,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回一趟就能把家里吃空,还是算了,她帮衬不了只能尽量不添乱。

罗二郎显然也清楚,就没有再劝,明年揣着粮食上门请,阿姊就会相信了。

至亲依依惜别的场景,在各处上演着。

回到家中的罗娘子。

“怎么?又来打秋风了?”二弟媳讥讽道。

罗娘子没应声,下意识看向婆母,见她继续忙活自己的事,并不在意的样子。

她哪里知道,葛母早就查验了自家米粮吃食的数目。

清楚大儿媳妇没有拿什么出去,顶多就是揣了一个前天做的饼,还是她自己省下来的,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她能够一个人拉扯大两儿一女,肯定有几分本事。

可惜当初大郎娶媳妇时自家太穷了,不然也不会去隔壁安南县寻。

但好在大儿媳懂事能干,也不敢拿自己粮食贴补娘家,还给老葛家生下长孙小石头。

罗娘子哪里是不敢,而是不能。

因为爹娘说过若是偷婆家吃食回来,他们就不认她了,所以再心疼也只是省下自个那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