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2章 偶遇(2 / 2)

加入书签

 辽国也有儒学,但却是两院制,南人治南,北人治北。中原的官制在草原上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辽国对于宋学儒者的“半本论语治天下”之语素来不赞同,他是辽国宗室,对他来说,能救得家国的便是正道,不能的,那又何必管他是什么道。

 对面少年微微抬眉:“有道理!”

 耶律大石好奇道:“怎么,公子也喜欢这书?”

 “当然,这书与我颇有渊源,如今京城为他在报纸上的吵出的版面,能用来烧上一桌上等宴席。”对面的少年浅笑道,“你手上那本注解,已经被驳得面目全非,很多人都不看了。”

 耶律大石感谢道:“原来如此,我说怎么觉得其中有许多肤浅之语。”

 有话题就有可聊的,他知道自己辽国状元的水平肯定是不能和大宋这种文风极盛的地方相比,便把姿态摆得十分谦虚,向对面的少年讨教这书里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不想这位赵公子居然对这书的见解十分独道,耶律大石许多不懂的地方,被他一点拨,瞬间觉得茅塞顿开,用来比照如今大宋和辽东的一些行事,便也通透起来。

 在读这书前,他一直是将平民当做丁口,觉得他们只要提供税赋、劳役、要饿死时别添乱,便算是足够了,但在读了这书后,他才发现,原来人的作用那么大。

 一个积极劳动的人和一个会善用工具的人,又是那么不同。

 不过,他还是有地方不能理解:“可若按书中所说,生产力发展了,他们都能有农具做武器、有粮食做资粮,岂不是更容易出乱子?若是到处修路,乱军岂不是很容易便能顺着路打到国都?”

 他还举了个例子:“我记得秦末之时,彭越便是借着秦国修筑的驰道为乱,从容逃离,让敌军无法围剿,安史之乱时,也是三镇节度使有了钱粮,才有底气作乱。”

 “你说的,有几个是平民百姓?”对面的少年微微一笑,反问:“再者,是衣食无着的流民容易出乱子,还是衣食富足的农人容易出乱子?遇到灾荒年间,是有粮的人沦落为寇容易,还是有妻儿家宅的人容易?不说秦末,南边的方腊,北边的张撒八等人,不都是因为朝廷逼迫,才生的起兵么?”

 耶律大石不由苦笑:“赵公子可真是敢言,且不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商君书的驭民之道,不正

 是汉人治国的圭臬么?”

 那少年轻轻摇头:“那是他人的圭臬,非是我的。”

 耶律大石微微一怔,奇道:“阁下心中已经遵守此书之道了么,须知这不过是一人之念,而商君之道,却是已经通行天下之道。”

 对方抬眸一笑,随意道:“如此,当由我来证此道。”

 耶律大石忍俊不禁:“阁下好大的口气。”

 对方点头:“我既年轻,当有几分锐气。”

 “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人,他已不年轻,却成日倒饬自己,看着如二十许人,先前不解,原来是在保持锐气么?”耶律大石微笑回忆,“他所行之道,与你倒有几分相似。”

 “那定是个奇人。”

 “确实!他若见你,定会收你为徒。”

 “是么,那你若有空,帮我引见引见,看我有无这缘分。”

 两人的交流很愉快,直到天色将晚,才各自离开,赵姓少年还说过上七天还会来此,耶律大石与他约定了七天后在这里再聚。

 回到驿馆后,耶律大石在次日收到消息,礼部已经安排了,他在两天后面见太子??见皇帝递国书的环节省了,最近陛下说身体抱恙,所有事情全由太子做主。

 ……

 于是两日后,耶律大石一身盛装,带着礼物,去拜见大宋太子,路上他有些忐忑,听说这位太子是当年被他掳到辽东的宗室之一,只是不知道他是怎么从辽东逃回来,并且打败嫡兄成为太子。

 这应该是一个很惊险的宫廷斗争吧?

 可惜当时掳走的宗室有数千人,那位当时只是一位普通宗室,也不起眼,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对方长什么样子。

 不过,等他进入东宫,见到那位优雅俊美的少年时,脑子一嗡,心中一凉。

 就在前日,他还笑这少年口气好大……

 这时,那少年也顺势显出惊讶之色,然后轻笑道:“原来是阁下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