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算账(2 / 2)

加入书签

陛下的言外之意是:她以后会入主椒房殿,所以才没有册封她,没有让她移宫做一宫主位?

惊蛰过后,春雷阵阵,万物复苏。风暖了,水绿了,草青了,花也红了。

院子里的那株桃树,枝头光秃的花骨朵儿,也都被惊醒了,开出一朵朵娇艳粉嫩的花儿。一阵微风拂过,朵朵桃花像一只只粉色的红色的蝴蝶,上下煽动着翅膀,翩翩起舞。

有一两片,挣脱了树梢,随着风儿,飘入窗子,落在铺了绸布的案桌上。

姜迟捻起一片,放在手心,吹到窗外。花瓣儿打着璇儿,落在刚抽出芽的青嫩小草上。

“黎姐姐,你这拿的什么?”姜迟盯着黎妃手中的长长的黑色布包,好奇问道。

黎妃正要开口,突然捂着嘴咳嗽起来。姜迟吓了一跳,忙上前,为黎妃轻拍着后背,又倒了一杯温热茶水,递给黎妃。

黎妃接过茶水,喝后,终于咳嗽停了。

姜迟不放心,问道:“黎姐姐,你这咳疾,可有找太医再看过?”

黎妃不在意道:“老毛病了,无妨。”

黎妃将那黑色长包,放在案桌上,打开布包,是一把古琴。

琴身通体乌黑,木色柔和,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琴面有龙鳞断纹。

这琴,姜迟不但认识,还很熟悉。

姜迟惊讶得瞪大了眼:“黎姐姐,这是焦尾?”

“焦尾”是东汉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

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1

天下皆知,熙王极擅琴,在他十岁生辰,先帝赐了他,这“焦尾”琴。只是,三年前,熙王逝后,这琴也跟着消失了,没想,竟是在黎妃那里。

“正是焦尾。阿迟,你最是擅琴,快帮忙看看,这琴是出了何问题?”

姜迟走近,手指一点一点拂过乌黑的琴身。

看到它,姜迟不由又想到它的主人,那个清风霁月的男子——熙王,李熙。

她与他是自幼相识,她姨母是先帝皇后,少时常出入皇宫。熙王是先帝长子,母妃早逝,养在张皇后膝下。

她琴艺的启蒙,可以说是来自于熙王。

他们常在椒房殿抚琴弄曲。直到,她十岁那年,张皇后病逝。不久后,张氏家族犯事,被贬出长安。她也再没进过皇宫。

“阿迟?能修好吗?”黎妃忧心问道。

姜迟回过神,细细检查发现有几处琴徽有松动,两根琴弦老化了。

姜迟思索了下道:“可以修好,但可能要些时日。”这制作琴弦的金丝蚕线,内务府有现成的。只是,这焦尾的琴徽,是由岐山墨玉炼制而成。这个不太好找。

黎妃放心了:“多费些时日没关系,只要能修好。阿迟,这琴就先放在你这,麻烦你了。”这是她仅有的一件,熙王的遗物了。她一定要把它修好。

“黎姐姐说的哪里话?这琴是珍贵之物,我也希望他能重焕光芒。”

这时,姜宛打帘进来,看到案桌上的那尾乌黑的古琴,面色微变:“长姐,我做了……”顿了片刻,姜宛继笑道:“我做了甜糕,长姐要不要尝尝?”

这琴,她有见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