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犹记疼痛(2 / 2)
那个年代,每家都会按照人口来发放粮票。
老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正在成长期的孩子,长得都快,吃得也多,更何况李家六个孩子,每个月的粮食都不够吃。
所以,一部分家里孩子多的家庭,会用自家的细粮,去富裕一点的人家换粗粮。
细粮,包括白面和大米。
用来换的粗粮,是高粱米,“大碴子”等粮食。
大碴子,指的是玉米粒干燥后的一种处理方法,东北的粘玉米较多,用这种粮食熬成粥以后,粥是比较粘稠的,配上咸菜,热乎乎的一碗,就已经撑得肚子滚圆了。
只是这种粥唯一的坏处,就是饱得快,饿得也快。
早上五六点钟吃饭,上午九点多就开始饿了。所以大多数的人家都会选择吃高粱米。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还是用炉子烧煤,或者木块(东北人换之为板子,发“瓣”的音)。家里的孩子多,高粱米极少用锅蒸,基本都是用大锅熬煮,然后捞出来吃。
高粱米跟“大碴子”相比,更耐饿,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消化能力更能更弱的小孩子们。
李家的孩子们,每一个胃都不太好,基本跟童年时期的饮食有关。
胃病,成了陪伴他们一生的病痛,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没有多少选择性的年月里,能有得吃,都比挨饿强。
起码每一刻人家都在竭尽全力地照顾着家人和孩子们,每个人也都想方设法地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李家,也是如此。
住在与李家隔着三条街的地方,住着刘玉琴的一个工友秦香梅。
秦香梅家只有一个孩子,条件更好些,所以也会经常用粗粮,来换李家的细粮。
李秀满肩负起了“换粮”的任务,每一次,都是她背着李秀间,领着李秀人,穿越三条街去到秦香梅家换粮。
但是这一次,秦香梅要换的细粮有点多,因为她的大姑子要来家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