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山下(2 / 2)
其实如今村子人口老龄化严重,真正会长居在家的,也就那么几个。
而且这些人多半是一些脑子活络,会去搞东搞西的,也就是些混混场面人,在农村其他的不说,结识这么一些人倒是很多事情都能比较方便。
现在的治安和各方面的打击力度比以前大得多,但一些场合确实是无赖子要吃香和吃得开。
走出大殿,杨越简单的将大殿的门掩上,也不用锁,就这么走下山前往李志忠家。
换做其他时候其他地点,他定然是要买点东西,免得空手,可在这青龙观,穷乡僻壤,犄角旮旯,确实是没什么好拿的。
从青龙山上下来,很快到了山脚的路口。
黄土路与水泥路交界的一小段上,还放着几辆电瓶车,杨越微微侧头扫了一眼,能够看到远处山垅田里隐约有几个人影。
这个时候大概是料理稻田里杂草的时候,虽说现今大多数种地都是机械化,用的农药和肥料都比以前更好,但一些人习惯了过去拾掇庄稼的习惯,还是会有插秧之前对田地进行耘田,然后像现在进行一些手
工的除草。
杨越一路不急不缓地沿着水泥村道走,一路看着路边两岸的风景。
这是他回青龙观后,第一次下山。
之前那次回来,一直是坐着李志忠的车,所以很多东西只是匆匆一瞥,来不及细看。
这次沿着水泥路,能看到许多稻田里的水稻,葱葱郁郁,绿得正盛。
田地上,除了田边隆出来的沟渠,田地中间的地已干硬起来,这是在进行排水处理。
杨越从小是没有种过地,他和他爷爷的户口虽按着小队集体,分了一些田,但一老一小两个,也没有去种,一直是承包出去的。
承包人不是别的,就是李志忠,这些年一直也是这样。
以前每年李志忠都会给杨越和他爷爷,算个几百斤的谷子或者直接给钱,算做租金。
不过,既然是在农村长大,杨越即便没有种过地,但从小见得多了,以前还有一阵会给其他人家里打小工,插秧、割稻、抱稻谷等等……算半个工,也多少能挣点零钱。
其中杨越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抱稻谷”,这是一种最适合小孩干的事情,甚至如果不是长在农村,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其实是很难想象这份工作的。
那个时候,犁田用的虽然主要是拖拉机,但传统的水牛还尚未彻底退出。
插秧机那时候是没有的,至于说收割机,不管是大中小型,还是复合多功能的,在南方农村的水田,几乎绝迹。
那时候秋天稻谷收割,主要是依靠人力,用镰刀进行割稻。
用镰刀割稻也不是一刀过去,全部倒下那么用的,而是需要弯下腰,伸手抓住一簇簇的稻杆,然后用镰刀从地面根部往上,大概十来厘米的位置开始割。
这是一个相当累人的活,一天干下来,真是能让人腰都累断,十分辛苦。
之后,又要将割下来的稻杆连着稻穗,堆叠起来,摆放整齐。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割下来连着稻杆的稻穗,进行脱粒。
杨越小时候脱粒已经排除了传统的那种手打方式,主要用的是脚踏式打谷机。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力(脚踏)滚动上面装满了铁齿的周伦,使其高速运转,使谷粒从稻穗上脱落。
打谷机可以看到正面的磙子,上面均匀的布满了铁丝弯制而成的倒钩,就是用来脱离的装置,使用人力踩动下面的踏板,带动滚轴高速转动,紧握熟了的稻子,放到磙子上,就能完成脱粒。
这其中踩
打谷机这个,基本上是由成年的男性劳力来进行,一踩就是半天一天,没有足够的腰力和腿力是不成的。
而杨越以前小时候帮人抱稻谷,干的活其实就将割好的稻谷,抱给在打谷机上踩踏的成人,进行脱粒。
这个工作不会太过辛苦,不需要割稻谷那样长时间低头俯腰,也不必踩踏打谷机一样,费劲费力。
但如果做得好的话,能够起到一个中间承接的作用,让踩打谷机的人不用停下来,可以极大的提高打稻谷的效率。
所以在以前的农村地区,从八九岁到十几岁的孩童,在秋收的时候,干得最多的就是这个。
一整天下来,脸上、脖子、手臂,长长会被道叶割破,划出许多细细浅浅的口子,还有身上沾染了稻穗上的细毛,常常身上真是又热又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