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九章 豪绅地主有粮(2 / 2)

加入书签

“我们正在商议接下来的计划,你也来提供点意见。”

沈万钱恭敬顺从的点点头,然后搬了把椅子,在最末位坐下。

汪尼善继续发言。

“太子没有被废黜之前,我曾去过户部办差,对全国的人口数据和钱粮税赋,算是有个大概了解。”

“根据之前各府各地上报的数据,我国约有人口六千万人,每年上缴的粮税,约二十七万万斤,根据十五税一的税收比例反推,可得出,全国每年的粮食产量,在四百万万斤上下。”

“去除粮税,平摊下来,每人每年的主粮在六百斤以上。”

“扬州今年虽然遭遇了百年未见之水患,但其他州府受到的影响并不大,若能集各州府之余粮,解扬州灾情便不是难事。”

汪尼善分析得很对,大夏国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那些富余之粮,并不在朝廷的掌握之中。

朝廷通过征税收上去的粮食,满足了军需和各级官吏俸禄外,几乎就没剩什么了。

百姓手里是没有余粮的。

大夏国的百姓,绝大多数都是佃农,即没有土地,要向地主租地种的农户。

他们每年的粮食收成,既要给地主交地租,又要按人头向朝廷交税,也就刚够糊口。

谁有粮呢?

豪绅地主有粮。

但这个群体,是万万开罪不得的。

一来,朝廷的基层治理,都要靠这个群体去执行。

大夏国的官员摊派,最低一级就是郡县级,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九品父母官。

而下辖的村子,乡镇,是不设官员的。

治理的职能,一般都是由当地有名望的豪绅地主来行使。

离了豪绅地主,毫不夸张的来说,朝廷的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

二来,豪绅地主这个群体,和朝廷体制,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他们,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招致天下大乱!

大夏国的官员选拔,都是有标准的,且要经过层层考核,读书识字有文化是基本条件。

而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文化人呢?

普通百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给孩子买书,请老师。

每年还要承担税赋,因此,孩子稍微大点,就要参与劳作,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么来的。

答案显而易见,只有豪绅地主的家庭,才能在后代中培养出文化人。

他们不用干活,每年坐着就能收到大量地租,有钱有闲,当然就可

以支持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

豪绅地主的孩子金榜题名,在一方为官后,通常又会反哺其家庭,双方的联结越来越深。

难题就摆在明面上。

豪绅地主有钱有粮,但不能动他们。

动他们,那就是在自毁朝廷根基,动摇朝廷体制。

作为拥有投票权的一份子,比起动他们钱粮的朝廷,他们显然会更喜欢那些,不动他们的势力。

他们忠于朝廷,不是当朝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