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欧洲烽火起(2 / 2)
“事实上,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保证中国的中立,这样对于帝国来说显然是更好的。”提尔皮茨将手按在了地中海,在地图上画了1只弧线,将中国与德国连接在了1起。
“为什么?”
“1旦我们与英国爆发战争,英国人1定会阻断我们的大部分贸易,来自美洲的,亚洲的大部分国家的商船都不会冒险进入德国,再不然,英国和法国也能够吃下这些商品,但中国和美国不1样。”提尔皮茨看向海因里希亲王,“亲王殿下,我有1个预感,1旦欧洲发生战争,那么中国和美国很有可能会快速走到1起,形成与德奥、英法俄齐平的第3股力量,他们不会放弃这块巨大的蛋糕,中美两国的商船是帝国能够对外获得资源的最后渠道。”
“而且,相比于美国,我们更应该拉拢中国。”海因里希也点了点头,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与美国1样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中国又与美国完全不1样,中国的贸易始终服从他们的政府,因此,中国人可以不像美国人那样集中关注短期利益。”
“换言之,在战争情况下,我们与美国的交易必然要大量依靠贵金属,但与中国的贸易却不1样,中国在技术层面有着大量的需求,中国政府非常乐意用资源与我们换取技术和重要的工业产品,我们与中国的交易中,甚至能够收到1部分贵金属。”
在战争中,依托国家信用发行的纸币是苍白的,只有真金白银才能打动人。
而用资源换资金、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英国的2十多亿英镑的贷款锚定的就是中国的茶叶、丝绸、小麦、大豆以及各种矿产,其中接近3分之1的贷款都是通过实物的形式偿还的,而中德之间显然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另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民办企业的整体学习动力是比较弱的,对于民企来说,只要技术能用就行,学个皮毛足够赚钱就可以了,尽快赚到钱才是要紧的,因此在承接国外技术时,官办企业才是主力,政府的投资可以以十年为时间单位来衡量回报。
再从德国这边来看,德国对于战争的投资是超乎想象的狂热,从普鲁士时期开始,德国超过百分之8十的国家收入都被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进军事中,从威廉1世开始的德国皇帝都恨不得将每1分钱都话在军队和国家建设上,比如威廉1世本人,其整个加冕典礼仅花费了2547个银币,简直难以想象。
作为回报,德国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6军,论士气、论装备、论素质,从十9世纪9十年代起,德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1,与此同时,德国的教育和民生也1直领先,脱胎于军队的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更让这
个国家迅速强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不会去计较得失,打赢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这与中国显然是非常契合的。
中国的贸易只认钱,不认人,而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用工商部长周学熙的话来说,中国的商品没什么不能买的,只要你出的起价,德国也好,法国也好,英国也好,金银铜铁,给钱就卖。
哪怕是关系1度很差的美国也是中国的大客户,哪怕是在两国国会互相通过排华法案与限美法案时,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在节节升高。
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