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四十年来(2 / 2)
此事在朝堂上掀起不小风浪,连宰相也来过问,自来状元这等文人最高荣誉却靠武力来赢得,岂非贻笑大方?
赵匡胤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笑道:“自唐末以来,天下乱离皆因武将割据称雄之故,朕为稳定朝纲,自然要抑制武力。然则过分抑武并不可取,想那南唐三代崇文抑武,结果如何卿也看到了,大战在即朝中却无可用之将,我大宋若想长治久安,岂能效仿之?治国理政确实需要文臣出力,但如果朕能选出文武双全之辈,何乐而不为?”
赵普不能答,暗中助他平息了朝中的议论,此后举荐之人才也多是文治武功德才兼备,甚得圣心。
转眼至八月,酷暑炎热,军中疫病流行,赵匡胤难免有些焦灼,甚至犹豫着要不要退兵,李煜则趁机派出使臣北上求和。
来人乃是吏部尚书徐铉,此人博学多才,惯是个能说会道的,且将文人士大夫那一套掉书袋的本领学了个十足十,甫一上殿就口若悬河,从尧舜禹汤讲到孔孟老庄,长篇大论连大气也不待喘几口,总结下来就是:“自古圣主以仁治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陛下肆意用兵有违圣主之道,还请三思而后行!”
赵匡胤起初端坐在龙椅上,后来支起下巴耐着性子听,眉头越皱越紧。
听来使这般引经据典的上奏,大宋的文臣当然不甘示弱,翰林学士陶谷上前道:“阁下张口闭口皆言圣王之治,必然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道理。所谓‘宇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我主承上天之命,所行乃是受天道指引。攻灭南唐上合天道下顺民情,正是仁义之举,言何不祥?”
徐铉冷哼一声驳斥道:“好一个上合天道下顺民情!难道我南唐的百姓不想着安居乐业一个个自取灭亡不成?你顺的是何方民情?”
陶谷倒也不是无的放矢,正色道:“南唐国主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近年来更是听说连杨柳结絮、鹅生双子都要征税,百姓苦不堪言,皆慕我宋主之高义,体恤民力,有归降之意,我大宋自然是顺江南之民情了。”
“此话怕是一厢情愿吧……”徐铉舌战群儒,气势愈盛,又是一番长篇大论。
赵匡胤支着头闭目养神,直到听见他再次向自己陈情:“我江南国主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哦?”赵匡胤眼皮也不抬一下,本仰慕他江南士大夫之名,而今却觉此人甚是聒噪,废话实在太多,难免有些不耐烦。
徐铉朗声道:“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赵匡胤乍然睁开眼,轻飘飘地反问道:“如子事父?既然都这般孝顺了,那父子哪有分家的?”
此言一出,徐铉登时红了老脸,全然没有了方才舌灿莲花的气势,对方这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直教他半晌找不出可以辩驳的话来。
宋廷的大臣更是个个强忍着也无法止住笑声,任凭文人的一张嘴再厉害,那高坐在皇位上之人可不是吃素的,每每出其不意,败在他手下之人千而八百,江南名流又如何?依旧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
只不过此时前线的宋军也遭遇了难题,南昌尹朱令?率十万水师救援金陵。
宋将王明见南唐大军出动,立时上报朝廷,眼见敌我实力悬殊,要打败唐军,怕需加造至少三百艘战船。
赵匡胤淡淡道:“等这三百艘战船造好,朱令?早救了金陵,不如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引唐军入彀,或可攻灭之!”
得了皇上锦囊授计,宋军立时趁夜张木为杆,战鼓四起,声势之浩大,好像有十万之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