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6第86章 一元复始(2 / 2)

加入书签

“多谢父皇体恤。”

话虽如此,谢宜瑶还是硬撑着多和父亲与庶母多说了几句话。谢况问过她吴郡一行的安排,谢宜瑶条理清晰地回了,挑不出什么错出来。

因此谢况就很满意,顺势命宫中的医官过些时候到吴郡公主第上去为她看看身子。

虽然目前只是偶有轻微的咳嗽,但天寒地冻之下,病情万一加重了呢?就算无事,开一些调养身体的药方也是好的。

在谢况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慈爱之后,谢宜瑶终于能够回到公主第去了。

……

如果说京城是南国的心脏,那么支撑心脏跳动的就是吴地。

江东诸郡县产粮颇丰,又有鱼虾等产出,可谓是京城的粮仓。而京城的大部分财政的来源也是临近的这些郡县,因此一旦遇到灾年,京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大量的货物从吴地运到京城,走水路肯定是更快的,但这需要在京口绕一个弯,最后一段还要逆长江而上,很不方便。

所以当年孙权建都后,就派人开凿了一条破冈渎,连结京城和三吴,如今仍然在使用。

破冈渎能给官员方便,又可为朝廷运粮,当然,寻常人家是没有资格走这条路的。

而吴郡公主府上的这些人,就算是有资格走这条路的那一批。

这群人当中,有好几个家乡就在吴地,因此这次出行,他们都没什么怨言,没准还能顺便和家乡的亲戚打个招呼哩。

这并非什么精心挑选的结果,哪怕随机在京城中挑五个官员就能出来,就能有四个是吴人。

靠行商积累财富的吴人即使或是出生于寒门或是役门,往往也能靠着丰厚的资产投身为大族的门客,尔后再通过士族的扶持踏入仕途。

但无论是清贵还是寒庶,大多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太远,一般偏向于在京中做官,又或在扬州、南徐州做地方官。

也正是因为和政治中心??京城的这种联结,促使近百年来,吴地风气从尚武转向崇文。

这本倒并非什么大事,毕竟建康这个曾经小小的县,仅靠自己是万万做不了一国之首的。但问题是,百年来,吴地也是京城宿卫兵和民夫募集、征发的主要地区。

大楚也不外如是,当年最初的一批宿卫兵由当年谢况的亲兵改编而来,但这几年补充的也都是吴人,战斗力早就不如以往。

都城的徭役赋税的来源太过单一这一点,也不是没有人发现,可很少有人当回事。

宿卫兵战斗力不如以往?那是因为我大楚已经步入太平盛世,宿卫兵只要能维护京城的治安、保证宫城的严密,就足够了。

赋税太过依赖吴地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这和不需要交税的士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朝中的官员们对于此事就很不积极,连谢况都觉得可以从长计议,并且已经是稳中向好的

他是这样想的:其他各州的赋税往年主要涌向荆襄和江淮的重镇,并投入军事的。待偃武修文,南北相安无事多年后,这些边疆重镇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资费了,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但吴地还是要管理的,即使手段已经十分严格了。

谢况这次让谢宜瑶派人去吴郡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好好看看吴地的本地人们,看看士族们有没有藏匿超额的门生奴仆,看看豪强有没有并未登记在册的广袤土地?

所以这批人里自然基本都是谢况塞的人,他封谢宜瑶为吴郡公主,本就是针对吴地的一种阴阳难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