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8镇上(2 / 2)

加入书签

就像昨天的木薯一样,如果这迎安镇是来往商队修整的地方,商业发展应该很不错的,就算这木薯在北方种不活,但至少也该有人带来过吧?总有人见过的吧,为什么他一说出来大家都很不可思议的样子呢?怎么会没人见过呢?

言之舟很耐心地跟他解释原因:“这里能有商队修整,完全是因为商队不好带很多粮食,离下一个能补给的镇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大家都会在迎安镇休息一晚,带上足够到下一站的粮食出发。”

“而只有下一站平安镇,才是真正的南北商路枢纽,从那里再往北去,就要很远很远才能到再下一站了。”

“商队会在那里买很多的粮食,多修整几天再出发。而这几天内,他们才有时间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做生意,平安镇也因此成了最大的道路枢纽,那里非常热闹。”

梁舒总结了一下:“所以就是,咱们这里离平安镇不算太远,但平安镇离下一站就特别特别远了,商队为了足够的补给才在那里多停留几日,顺便做生意。而迎安镇人家一般只住一晚,买点粮食就走了,没时间跟这里的商贩交易?”

那这岂不是太憋屈了,人家住一晚就走,当然没时间卖货了,这儿发展不起来能怎么办!

言之舟补充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他压低了声音,凑到梁舒耳边小声道:“之前咱们这儿的县令大人,仗着京城中有背景,想要捞大笔的钱,就故意将迎安镇外来商户要交的税费提的很高,人家商队自然不乐意在这里做生意。”

“而且,不止一任县令,连续好多任县令都是这样做的。据说最初想出这法子的县令跟后面这好几任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用京城里的背景安排把这里的每一任县令都放成他们自己的人,这高昂的税费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梁舒想想也觉得很在理,毕竟县令也不是什么大官,他们这儿又是北地,不是什么富庶之地,一个县令而已,人家有的是办法安排自己的人。

但他抓住了话里的字眼:“你说是之前?那现在的县令大人呢?难道不是他们的人了吗?”

言之舟很佩服他的敏锐程度,“对,今年年初的时候,前任县令在京中的大树倒了,据说圣上震怒,与那大人物有关系的一群人自然连带着都被扳倒了。这新县令倒是个好官,一上任就取消了对商队的高昂税费,但……”

“??但商队都被咱们迎安镇给弄怕了,不敢在这里做生意了,也是习惯了去平安镇,因此咱们这儿到现在也就这样。”

梁舒接上了这话。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些商队一来是怕了迎安镇的高税额,二来也是习惯了在平安镇做生意。

人家既然能在熟悉的平安镇一路通畅地搞商业,何必在这小地方花时间费精力呢?吃力不讨好的事肯定没人做咯。

也就是言之安的岳丈就在镇上开杂货铺,所以他跑商带的货主要卖给镇上的人。

但长久下来,能卖的动的东西都比较固定,其他的新鲜玩意儿都叫言家两兄弟带回家去了,那木薯就是这样来的。

……

又跟着言之舟继续逛完了镇上的几条街,梁舒大概摸清了这里的情况。

迎安镇上一共三条能做生意的街,主街迎客街,多是些客栈、饭馆、杂货店、糕饼店等生意兴隆的铺子,商队也大多在这条街上活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