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67章(2 / 2)
毕竟在没有扬声器的古代,即便她用尽办法扩大声响,可在容纳三百人的剧场里连续唱四个小时(而非传统的小范围宴请),对嗓子的负担极大。剧院虽禁止携带食物(唯恐咀嚼声盖过唱段),但总有观众窃窃私语、制造杂音,导致演员嗓音不自觉升高,如此损耗更甚,必须加倍小心保养。
此外,她还将另一种考量告知魏都知。当剧场暂无演出安排时,可用于排练新剧、培训新人。如今剧院仅有《梁祝》一个剧目,但若能陆续推出第二、第三个不同剧目,便可编排剧目顺序,实现每日上演不同剧目、循环排片的模式。
魏都知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拿着吴悦给的另外两个篇幅比《梁祝》短小的剧目,让那些在《梁祝》选角中被淘汰的演员排练。
这两出剧目均改编自历史故事:其一为《草船借箭》,虚构了“周瑜限诸葛亮十日造十万支箭”的故事,诸葛亮借大雾天气以草船诱曹军射箭,最终“借”得十万支箭,塑造了他“通天文、晓地理”的神人形象。另一出《空城计》中,诸葛亮焚香操琴、城门大开,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弱点化险为夷,进一步强化其“智绝”形象。这两个情节其实都是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并非真实历史事件。
《草船借箭》的故事融合了两个历史片段:一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濡须口与曹操对峙时,乘轻舟观察曹军部署,船身一侧中箭倾斜,孙权急令调转船头平衡重量,最终安全返回;二是唐代名将张巡守雍丘时,因箭支耗尽,夜间命士兵将穿黑衣的稻草人吊下城墙,燕军(也就是安禄山部)误判为偷袭而射箭,最终得箭数十万支,解了军中之急。
韩愈曾称赞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巡虽官职低微,却坚守战略要地睢阳(今河南商丘)。他自知兵微将寡,却如钉子般牢牢钉在那里,使叛军始终未能染指江淮。这片在唐代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涵盖今江苏中南部、安徽中东部、湖北东北部及河南东南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过渡带,不仅是唐代漕运与赋税的核心产区(“东南财赋,半出江淮”),更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唐军的后勤基地。
在两年的艰苦防御战中,张巡率部与占据优势的安史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牵制大量敌军并歼敌12万余人。他始终遏制住叛军向江淮方向的攻势,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守护了唐朝国家财赋与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关中,同时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安史之乱的最终胜利与张巡的卓越指挥密不可分,他的坚守甚至为唐朝延续了144年国祚,直至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李?,自立为帝,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才正式终结。
吴悦选择这两出剧目,并非为了给诸葛亮造神。毕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为多智近妖,而陈寿《三国志》评价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意为“治理军队、整训军务是他的长处,临机应变、出奇制胜的谋略则是短板”。民间叙事向来如此,擅长颠倒风云。
《三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