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众志杀蝗二合一(2 / 2)
还是他又在什么时候不经意间说漏嘴了?
狄先裕绷着脸心噗噗的跳但诡异的竟然觉得这个场面熟悉好像也不那么吓人?
在大家惊讶、好奇、疑惑、震撼的目光中狄先裕努力让自己淡定地点头说:“本来是这样计划的没错。”
他人高腿长表情“淡定”语气还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好像此引雷而来的神器真能做到化雷于无形。
并且还是“计划”好的。
景泰帝:?
已经僵成石雕立像的众臣:??
景泰帝语气都变得有点艰难且谨慎地问:“所以此物若再精进不仅可以纵天引雷还能化解雷霆之力于无形?”
狄先裕卡了一下。
为什么避雷针的功效用文绉绉的话这么一说出来就好像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他说:“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可以的。”
众人咽了咽口水还是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那可是天雷能把巨树劈得焦糊能把人劈成焦黑尸体的天雷。
“天打雷劈”这个词在这会儿可不是开玩笑的。
雷雨天在田野里旷原上都有可能直接被劈成焦炭。每年各地都会有田地里干活的农民被雷击而亡。
正是因为时不时有人目睹且看到被雷劈死的人是如何一副凄惨的模样这才会将“天打雷劈”这个词作为违背誓言、背信弃义的惩罚。
有人恍然:“竟然还能化雷电之力于无形。”
狄昭昭正琢磨呢听到这话他反问道:“为什么不行呢?”
小孩看过碎画
要是谁发现了问题他就不用费力去找问题出在哪里了。
众人:“……”
狄昭昭语气太有底气了像是做不到才应该是有问题的神色一下让大家都有些不知该如何作答。
难道能做出能化解雷霆之力的东西才是正常的?
瞬间变成景泰帝等人欲言又止。
狄昭昭见大家的表情从袖口掏出一张笔记纸
:“那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小孩语气振作:“刚好引雷棍要好好用起来,不能只做这一根,大家都要懂它的道理才好。”
学会了,然后做多多的引雷棍!有了引雷棍,总有办法可以让云州百姓相信不是天罚的!
不管是讲道理,还是装神仙!
届时众志成城,只要还没有形成遮天蔽日的蝗虫,说不定还能挽救。
***
当天,雷雨都还没有停。
就有一群臣子匆匆从家中、各个衙门中赶来,想要进宫面圣。
而相比狄昭昭的“精品课”,众人默默找到狄先裕,先要了一个“傻瓜教程”
鹅小说更新,记住域名qiexs.com?请来企
鹅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主打一个暂时不管其中道理,先直接学会怎么做就好。
幸好的是,引雷棍的制作并不复杂。
从父子俩路途上,边赶路边见缝插针的捣鼓都能做出来,就知道没有太难的地方了。
长棍、磨尖、用拉金丝的工艺来拉铜丝……
一晚上的时间,就紧急生产出了一大批引雷棍。
而当天,着急入宫的群臣,也商讨出了该如何使用。
其实要论短时间内凝聚人心的效果,肯定是装神一派更好使的。
以百姓绝望中对神明的渴望,若此刻真有神明降世,绝对能爆发出巨大的希望和凝聚力。
但极好的效果,背后也藏着极深的雷。就像最厉害的药多半伤身一样。
若是情况没有按照预期的走向,反而变得更坏,百姓会不会要求神明出手,替苍生解决眼前的难题?
毕竟在百姓眼里,对身负神力的人来说,消灭蝗虫岂不是随手一挥的事?
背负了过多的期待,一旦没有做到,就会有更大的反噬。
不得不下第二次罪己诏的景泰帝,对此深有感触,绝不想见到类似的事再次发生。
其实有点来神,跃跃欲试的萧徽:“……”
他一早就请命去云州了。
但没有被同意。
纵观萧徽的功绩,与官斗、与各地势力斗更多,反而亲身与百姓接触的不多。
云州如今最需要的是稳住,可禁不起萧放之这个家伙去折腾一遭了??这是朝中诸位大人的共识。
萧徽叹口气,只能在京城隔空
暗暗心急。
在看到“雷神”这个人设的时候萧徽一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危险怕什么?有风险怕什么?这可是眼瞧着效果最好、凝聚力最强的办法他萧放之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就爱这种雷厉风行、果断出击的奇招!
但是被驳回了。
萧徽当真是叹气:“昭哥儿你说你觉不觉得师父去云州是最好的选择?”
狄昭昭盘腿坐在萧府书房抬头看了一眼萧徽
但凡出一点差错失败了那就是遗臭万年、遭万民唾骂的罪人。
余生都要背负数不清的人命和罪恶感。
他想了想“皇上不许师父你去也是想保护师父你吧。”
如今的办法不依靠某一人之力而是靠整个国家运转靠所有人众志成城。
也许才是最好的办法狄昭昭想。
萧徽静静地看着小昭昭一笑伸手揉了一把他的脑袋:“出去一趟是不一样了。”
狄昭昭一抬下巴得意道:“是吧!我也觉得我又变厉害了好多。”
小孩美滋滋连师父都发现了!
***
云州有旱。
周围州府降雨也变少人人自危生怕云州蝗虫成灾再飞过来将他们的粮食啃食一空。
在更远的州府又神奇的发生内涝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在京郊雷塔被证实有用的第二天清晨数不清的引雷棍就被送往各个州府。
用八百里加急送去云州周围的州府五百里加急沿途每个州府都留一批。
随着引雷棍而来的还有来自景泰帝的政令。
诏各州府起高塔以引雷霆之力入无人之境免除百姓在雷雨天遭受雷击之苦。
各州府附近的驻军也都被调动以搭建?望塔的经验不惜人力不惜物力、不惜畜力赶制一座座高塔。
全都建在无人荒野但又恰好是城内外百姓能亲眼看到的地方。
这时没有什么高耸的建筑对百姓们来说视野都是无遮挡的。
即使高塔在远方但在城中大部分地方都能看清塔身、塔尖。
自北向
南,自东向西,各地官员以最快的速度,修好引雷塔。
不论是为了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