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金庸的回信求追读(1 / 2)
《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全本免费阅读.cc
作为《明报》总编,在1972年写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之后,金庸就已经宣布封笔。
但哪怕今年已经是64岁高龄了,在公司事务上,金庸也是亲力亲为,比方说审稿。
他不是那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相反,他拙于言辞。
这与他善于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主持偌大一个《明报》集团,金庸平时却也是不太喜欢说话的。
哪怕讲话,语速也很慢,似乎每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
有时,别人问得急了,他甚至会涨红脸,会讷讷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所以他要交代员工办什么事,有什么指示或意见,或者与作者交汇意见,都喜欢以笔代口,写字条或者写信,以笔来管理一切,以笔来交际,这就是金庸的特色。
当曾成宝拿着一叠装订好的稿件来到金庸老先生面前时,金庸正在望着办公室窗外的景色出神。
他祖籍浙江海宁人,幼时饱受战乱之苦,父母双亡,到了1948年才移居香港,在他创作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可以说是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
如今待在香港的时间,比待在内地还要长,他逐渐习惯一切,但偶尔大脑放空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年轻时的往事。
“查总,您看看这篇稿子,来自内地一位名叫林书平的作家。”
曾成宝捧着手中的稿件,放在金庸先生面前,一副视若珍宝的模样:“全文都是简体字,可能您阅读时有些不习惯,但作者笔力苍劲,很有书法功底,让人读之感到飘逸,习惯了之后,就不会有丝毫阅读障碍。”
金庸回过神来,看了一眼稿件,点头道:“好,我等下看看。”
他言辞简单,思绪收回后,便开始拿起稿件阅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林书平。
……
金庸博览群书,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在他脑海中都能自动生成画面,所以哪怕一些语句听起来很时髦,但通过前后文阅读理解,金庸依旧能够迅速的梳理故事情节。
很快,金庸就翻过了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