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宣宗逸史(2 / 2)

加入书签

没多久,大臣薛弘宗出任邓州刺史,韦澳为之践行。</p>

薛弘宗说:“昨天入宫拜谢,圣上对邓州的事了如指掌!真奇天子也。”韦澳一笑,没说话。</p>

对掌控大臣这件事,宣宗乐此不疲。</p>

于延陵被授建州刺史,入宫拜谢。</p>

宣宗问:“建州离长安多远?”</p>

于延陵答:“八千里。”</p>

宣宗笑道:“朕左右前后皆建州人。卿在建州,当如在朕面前;反之,虽万里之遥,亦如在朕三尺阶前,懂吗?”</p>

于延陵惊悸不已。</p>

宣宗又给一蜜枣,以作抚慰,随后将他打发走。</p>

宣宗喜欢外出,对他来说,能随时随地都监控大臣。</p>

有一次,宣宗在长安郊外打猎,遇见一些樵夫,便问他:“你们是哪里的百姓?”</p>

樵夫:“泾阳。”</p>

宣宗:“地方官是谁?”</p>

樵夫:“李行言。”</p>

宣宗:“为政何如?”</p>

樵夫:“李大人方正固执。有劫贼五六人与军士有勾连。后者蛮横要人,李大人仍将劫贼尽杖杀。”</p>

宣宗还宫,将李行言的名字写在帖子上,挂于殿柱。</p>

两年后,李行言升为海州刺史,入宫拜谢。</p>

宣宗:“曾在泾阳为官吧。”</p>

李行言:“在泾阳二年。”</p>

宣宗:“来人,赐金鱼袋紫衣。”</p>

李行言再谢。</p>

宣宗:“知道为什么吗?”</p>

李行言:“不知。”</p>

宣宗顾左右,有宦官取来殿柱上的帖子给李行言看,后者恍然大悟。</p>

又,宣宗打猎于长安西,至渭水,见很多乡亲在村边的佛祠设斋参拜,问其原因。乡亲答曰:“我等是礼泉县百姓。本县县令李君奭,爱民而有良政,但任期已满。我等想留住李大人,故而烧香求佛。”</p>

宣宗又把李君奭的名字写在宫中屏风上。</p>

后来,有关部门两次任命新的礼泉县令,都被宣宗抹去。</p>

一年后,怀州刺史空缺,宰相请示宣宗,宣宗御笔写道:“礼泉县令李君奭可为怀州刺史。”</p>

对于宦官,宣宗控制得也不错。“每罢左护军,由右出;罢右护军,由左出,盖防微也。宣宗既以法驭下,每罢去,辄令自本军出,中外不能测。”</p>

宣宗事无巨细地处理着政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大中时代的宰相和大臣都非常平庸的原因。这种过分的、甚至无理由的严苛,导致唐末朝廷上的杰出人物寥寥。</p>

当然,也不能说一个出色的人物都没有。</p>

比如新任京兆尹的韦澳,方正严谨,果敢有谋。当时,国舅郑光颇有权势,在长安郊外拥有庄园而不纳租。韦澳闻讯,立即拘捕了庄上的管事,以五天为期,不纳租即按国法严惩。</p>

郑光求于姐姐郑太后,太后找来宣宗讲情。</p>

于是,宣宗在延英殿召见韦澳,问:“卿为何擒拿郑光庄吏?”</p>

韦澳陈述事情本末。</p>

宣宗问:“卿打算怎么处置?”</p>

韦澳答:“依法从事。”</p>

宣宗又问:“郑光非常在意他的庄吏,怎么办?”</p>

韦澳笑道:“陛下起用臣为京兆尹,是叫我清理长安的积弊。如果宽宥郑光的罪责,那么只能说明朝廷的法度是为贫寒之人预备的。若陛下命臣放过国舅,臣不敢奉诏!”</p>

宣宗长叹一声:“卿说得对,只是无奈太后再三求情于朕。爱卿,若郑光今天交了租,你能放了那庄吏吗?”</p>

韦澳答:“今天尚在限期里,但明天再交,就放不了了。”说罢,韦澳起身告辞。</p>

宣宗入内向母亲郑太后说:“韦澳刚直不可犯,还是快叫舅舅把租交了吧。”</p>

无论如何,这个事还是挺动人的。既显示了韦澳的刚正,又道出了宣宗在大臣面前的惶恐,还是很可爱的。</p>

宣宗为政之余,好读书,这是有原因的。</p>

当时,大臣裴恽进诗祝贺政绩,里面有“太康”二字。</p>

宣宗很不高兴:“夏朝时,启之子太康,无道失国,你竟以他比朕!”</p>

还是韦澳,出班上奏:“西晋平东吴,三国一统,改号‘太康’。裴恽虽有失国之言,但仍有归美之辞。”</p>

宣宗叹息:“哎,看来作为天子,必须博览群书,朕差点错治裴恽的罪!”</p>

从那以后,宣宗“每退朝,必独坐内观书,或至夜中烛灺委积。宦官谓之‘老博士’”。</p>

宣宗喜欢写诗,经常叫翰林学士们唱和。这一天,他写了首诗,叫翰林学士们品读。其中一人叫萧寘,看完宣宗的诗,恭维道:“陛下此诗,就算是‘湘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怀’也比不过啊。”</p>

第二天,宣宗将韦澳召进宫,问“湘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怀”的来历。</p>

韦澳说:“这是南北朝时南齐大臣沈约的诗句,萧寘认为陛下的诗清新明睿,所以拿沈诗作比。”</p>

宣宗不动声色,徐徐道:“拿人臣的诗跟我比,恰当吗?”</p>

本来呢,萧寘挺受宣宗器重。但自此后,宣宗就不怎么搭理他了。没多久,宣宗找了个借口,将他逐出长安,调浙西观察使。</p>

身为皇帝,宣宗最初还是颇能纳谏的,只要看到谏官对其诏命表示出不同意见,差不多都会尊重谏官,重新思量而收回成命。但到晚年,情况就不一样了。</p>

大中十三年,牛党成员杨汉公出任同州刺史,给事中郑公舆、裔绰三驳认命。给事中,官职的品阶,为“正五品上”,属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和封驳诏敕、奏章,权力很大。</p>

这一次,宣宗的倔劲也上来了,其诏令被谏官驳回一次,他下一次,反复者三。</p>

当时,正逢寒食,宣宗在大内宴请百官,一起打马球。</p>

打到一半,宣宗骑马来到由给事中组成的马球队前,对郑公舆和裔绰说:“两位爱卿,以前凡有批驳,朕无不允从。唯此次杨汉公事,关涉朋党。”意思是:你们这一次有了私心,是站在李德裕李党的角度来判此事,不公正。</p>

裔绰道:“同州是太宗皇帝兴王之地,陛下为太宗子孙,尤其应慎重选择刺史人选。杨汉公往昔在荆南,贪污贪财为朝士所不齿,陛下为何以祖宗重地交付于该人?”</p>

宣宗见对方仍不给自己面子,愀然色变,回马而去。</p>

第二天,裔绰被贬为商州刺史。</p>

宣宗的狭隘,有时候到了残酷无情的地步。</p>

江南越州刺史进献了一名女乐师,有绝色。宣宗很喜欢,一度流连不出。</p>

但一天早上,宣宗似乎有所警醒,自言道:“昔日明皇差点亡国,只是因为宠幸一杨贵妃。天下至今未平,我怎么敢忘记?”</p>

宣宗继而对女乐师说:“留你不得。”</p>

身边的宦官上前说:“可以把她放还越州。”</p>

宣宗想了想,说:“放回去,我一定会思念她,不如赐她鸩酒一杯。”</p>

这就是宣宗。</p>

《续贞陵遗事》中的这一记载,本意似想表现宣宗勤政,不为外物所累,但却令人感到手段残忍。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不取这一段,认为太违背人情,不可信。</p>

宣宗早年崇佛,晚年修道,好仙灵之术,多寻访异人,召至长安。</p>

董元素就是其中一个。他自江南来,人言他能役使鬼神。宣宗听后,立即召见,见董状貌古怪,于是对左右说:“其人深不可测。”</p>

宣宗把董术士留在了翰林院,当夜又召见:“听说您颇有神术,现在南中柑橘正熟,能为我摘一个来吗?”</p>

董元素一笑:“陛下,此小事,有何难?请把玉盒摆在榻前即可。”</p>

说罢,董元素闭目持咒。没一会儿,即有微风入幕。元素上前打开玉盒,只见里面满是柑橘,奏道:“这是江陵枝江县的橘子。本想取更远地方的,但恐怕耽误了陛下的时间。”</p>

可以想象当时宣宗惊奇的表情。</p>

宣宗说:“卿有如此神术,想要什么东西都不会难吧?”</p>

董元素答:“如果不是奉了天命,我怎么敢随意去取?如果那样的话,必会遭到天谴。”</p>

当然,上面的故事被加入了魔幻元素,但宣宗越来越好仙道,却是不争的事实。</p>

时有广州监军宦官吴德鄘。他离开长安的时候,患有脚病,但三年后回来时,却已经好了。宣宗很奇怪,便询问。</p>

吴德鄘回道:“此皆罗浮山人轩辕集之功也。”</p>

宣宗:“其神术如此?”</p>

于是,立即派人招轩辕集入京。</p>

轩辕集到了长安后,宣宗在内廷为之设馆驿。谏官恐轩辕集有害政事,屡屡进言,但宣宗不为所动。</p>

宣宗说:“轩辕道人,口中从不谈人间事,你们不要担心。”</p>

轩辕集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主动要求回广东罗浮山,意愿非常坚决。宣宗道:“先生请再留一年,等朕派人去罗浮山别造一道馆。”</p>

轩辕集仍拒绝。</p>

宣宗问:“先生急于舍我而去,是国家将有灾难了吗?”</p>

轩辕集望着宣宗,久久不言。</p>

宣宗只好将他放归,临别时,问:“我有天下多少年?”</p>

轩辕集想了想,说:“五十。”</p>

宣宗大喜,他以为自己会在位五十年。但没多久,宣宗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寿五十岁。</p>

关于宣宗之死,我在《唐朝诡事录2》中有过解密。去世之前,已经重病不起的宣宗,被宦官王宗实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处境极其危险,最后终被王所弑。</p>

轩辕集急于离开长安,大约是算到这一不利于宣宗的局面了。而将他推荐到长安的宦官吴德鄘,正是王宗实那边的人。</p>

宣宗死前后背生疮,这是一个事实。而生疮的原因,则另有故事。</p>

毕諴本估客之子,连升甲乙科。杜悰为淮南节度使,置幕中,始落盐籍。文学优赡,遇事无滞,在翰林,上恩顾特异,许用为相。深为丞相令狐绹所忌,自邠宁连移凤翔、昭义、北门三镇,皆绹缓其入相之谋也。諴思有以结绹,在北门求得绝色,非人世所有,盛饰珠翠,专使献绹。绹一见之心动,谓其子曰:“尤物必害人,毕太原于吾无分,今以是饵吾,将倾吾家族也!”一见返之。专人不敢将回,驿候諴意。諴又沥血输启事于绹,绹终不纳。乃命邸吏货之。东头医官李玄伯,上所狎昵者,以钱七十万致于家,乃舍之正堂,玄伯夫妻执贱役以事焉。逾月,尽得其欢心矣,乃进于上。上一见惑之,宠冠六宫。玄伯烧伏火丹砂进之,以市恩泽,致上疮疾,皆玄伯之罪也。懿宗即位,玄伯与山人王岳、道士虞紫芝俱弃市。(《东观奏记》)</p>

按《东观奏记》披露,时有大臣毕諴,出身低贱,中进士,长于文学,风格明快,为翰林学士,受宣宗喜欢。宣宗一度许诺用其为宰相,但他被时为宰相的令狐绹所忌。令狐绹接连给他别的官做,从邠宁转凤翔,再转昭义,以及太原数镇,为的是阻挠其拜相。</p>

毕諴呢,就想结交令狐绹,叫他放自己一马。于是他在太原得一绝色美女,派专使护送,献给令狐綯。</p>

令狐绹见之心动,但随即对其子说:“尤物必害人!毕諴跟我没什么交情,现在是想以此为诱饵,倾我家族。”于是,把那美女打发走了。</p>

护送美女的人没完成任务,不敢回太原,就带着美女在馆驿住下。得知消息的毕諴另想办法疏通,仍不成功。</p>

这时候,有医官李玄伯,是宣宗身边最亲昵的人。他用七十万钱,把美女买回家,跟妻子一起好生招待。李玄伯有自己的想法。</p>

一个多月后,美女已非常欢心。于是,李玄伯将她进献给宣宗。宣宗看到美女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p>

李玄伯本为医官,看到晚年的宣宗好道,便往往胡乱给其炼制各种丹药。</p>

这一次,李玄伯进献的美女又为宣宗喜爱。他炼丹之意更浓,弄了一堆含春药功能的丹药进献,以求在宣宗那里获得更大的恩泽。</p>

正是这些丹药叫宣宗得病,以致背上生疮。这是大中十三年五月的事。到了那年八月,宣宗死去。</p>

其间的三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以王宗实为首的一派宦官,他们弑君的过程又是如何?这些仍是谜团。</p>

唯一可以清晰确定的是,宣宗生疮后,病情日重,欲立自己喜欢的夔王李滋为太子,并将此事托付给跟自己关系密切的几个宦官: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以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但此时,手握兵权的是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宗实,在被调离长安出任淮南监军(有可能是宣宗下旨,也有可能是对立面宦官矫诏)之前,逆袭一击,杀死了宣宗,以及对立面的那几个宦官,拥立长子郓王李漼即位,是为唐懿宗。</p>

无论如何,宣宗死了。</p>

现在,如果寻找宣宗之死的逻辑源头的话,那么毕諴无法回避。但最终的源头,其实还是来自于宣宗自己。因为他曾答应过提升毕諴为宰相,但却始终没有兑现诺言,导致毕諴不得不讨好从中作梗的令狐綯,为后面的事埋下了伏笔和隐患。</p>

最后,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他的一句评价来结束对宣宗一生的叹息:“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p>

</div>

<script>_ad_hf();</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