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8气血虚实的根源与发生机制(2 / 2)
岐伯说: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则生惊狂;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则生内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病理描述,更是中医阴阳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精妙运用。
对于“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则生惊狂”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来解读。在中医看来,血属阴,气属阳,而阴邪与阳邪则是外界或体内产生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病邪。当血被阴邪所侵扰,气被阳邪所激荡,这种阴阳错位的状态会严重扰乱人体的心神,导致神志不宁,甚至产生惊狂的病症。惊狂,顾名思义,就是患者表现出惊恐不安、狂躁易怒等精神异常的症状。
再来看“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则生内热。这里涉及到了中医的“热病”理论。当血被阳邪所熏灼,气被阴邪所郁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内热的状态。这种内热不同于外感风寒之热,它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而产生的,表现为身热不扬、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
岐伯说: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的上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的下部混杂,就会产生心中烦闷且易怒的病症”。当血液的纯净性受到上部邪气的侵扰,而本应下沉滋养下焦的气却被下部的邪气所纠缠时,人体的上下气机便会出现逆乱。上部心火不得下潜以温肾水,下部肾水不能上济以润心火,心火独亢,自然会产生心中烦闷、易怒的情绪波动。
再来看“血与邪气在人体的下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的上部混杂,则会使人精神散乱健忘”。这种情况则像是气血与邪气的位置完全颠倒了一般。血本应滋养全身,特别是上部的心脑,以维持清晰的思维和记忆;气则主导着人体的运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