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章 7四季养生五脏发病部位与季节变化的科学解读(1 / 2)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全本免费阅读.cc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与自然界季节的对应关系。肾为阴脏而主骨,肾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脏。肾主骨,是因为肾精能生髓,而髓能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均依赖于肾精的滋养。

阴病多发生于骨骼,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由于肾主骨,当肾阴不足时,骨骼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容易出现骨骼方面的问题,如骨质疏松、骨折等。另一方面,从阴阳的互根互用角度来看,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当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时,阳热就会相对偏亢,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也会影响到骨骼,因为骨骼需要阴液的滋养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季节有着密切的联系。肾与冬季相应,因为冬季是自然界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季节,而肾作为阴中之阴脏,其生理功能在冬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冬季更需要注意保护肾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因素对肾脏造成损伤。

心被视为“阳中之阳脏”,因为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且其功能与“火”相对应,象征着热量和活力。而“心主血脉”则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心气来实现的。

“阳病多发生于血液”,我们可以从中医的阴阳理论进行解析。阳病,通常是指阳气亢盛或者阳气受损所导致的病理状态。由于心主血脉,当心的阳气亢盛时,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加速,血压升高等症状,从而影响血液的健康状态。同样,当心的阳气受损时,其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减弱,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血瘀、血虚等病理变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