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强留许都(2 / 2)
“如此,则民心自归矣。”
天子暗弱,无权无势,得民心可不容易。
重点是吸引天下英才,为天子奔走四方。
二人遂步至一旁,郭婉执其手,语重心长曰:“吾观小周郎才智非凡,举止间流露出非凡之气,实乃国家之栋梁也。”
“今汝舅父虽脱困境,然世事无常,小周郎当有更高远之志,以备不时之需。”
刘先被曹操封为武陵太守,实则离间其与刘表,究竟是否重入虎口,并不能知。
郭婉比周不疑大不了几岁,却仿佛一副他的长辈模样,为他谋计。
周不疑微微一笑,话中藏锋:“郭女史言重了。不疑年幼,才疏学浅,安敢当此赞誉?”
“然女史教诲,不疑铭记于心,必当勤勉向学,以图报国。”
她笑道:“他日公子若得机遇,定能辅佐陛下,成就一番伟业。”
周不疑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笑容,道:“女史谬赞了。不疑不过一介孩童,尚需勤学苦练,方能不负所望。”
郭婉望周不疑之眸,心生一计,欲加些火候,留其在许都。
乃趋前续言道:“小周郎,吾有一策,愿为尔谋。”
“汝舅父将赴武陵,不能亲授学业,然许都乃文士荟萃之地,学术繁荣。”
“吾欲荐尔入太学,与群才共谋学术,岂不胜于随舅父赴武陵乎?”
言罢,目露狡黠之光。
太学,是两汉的最高学府。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命丞相公孙弘诸贤,于长安筑太学,以广纳天下英才。
初创之时,规定学子需年满十八方能入学。
而后此规渐弛,唯才学是举,不拘年齿,故太学之门,向学有所成者敞开,不问长幼。
西汉、东汉之太学,常有十二三岁之童生负笈其中。
不过,如今的太学之门槛,非无家世背景者可轻易跨越。
因此,周不疑虽十岁冲龄,若是有引荐,也才可以进入太学学习。
周不疑闻言,眸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拱手谢曰:“郭女史厚爱,不疑感激涕零。”
“然不疑年幼,尚无定见,舅父养育之恩,不疑岂能忘怀?”
“愿先随舅父学习治世之道,待时机成熟,再图报国。女史之谊,不疑永铭于心。”
乃望向刘先而言曰:“随舅父赴武陵,亦不疑之愿也。”
郭婉闻其言,知周不疑心存犹豫,乃再言曰:“小周郎勿忧,汝舅父虽不能亲授,然亦可为尔指引迷津。”
“且刘公在武陵有公务,尔留许都,既可效忠天子,亦可为舅父分忧也。”
“再者,太学之中,名师荟萃,尔可广纳百家之言,学术之路,定将更加宽广。”
言罢,又察言观色,似欲窥探周不疑之心意。
周不疑闻之,眉头微蹙,似有所思。
知郭婉所言非虚,然亦不忍离舅父而去。
刘先见二人似乎提及自己,于是亦趋前而问:“女史有何事相商?”
郭婉见周不疑似有动摇,但刘先必然不会轻易应允。
于是,她佯装严肃,狐假虎威而言曰:“小周郎、刘公,吾有一言,须得尔等倾听。”
“曹司空闻尔等之才,欲留周不疑于许都,以图大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