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7地震(2 / 2)

加入书签

小笙忙道:“阿爷的这位好友祖上,是不是喻皓,喻老先师?”

外祖父惊喜:“你知道他?”

韩誊:“书院有《木经》三卷的抄本。”

外祖父摆摆手:“书院那个是传世本又经多人修整再编。他们家那个是传家本,一字未改的孤本哦!”

他感叹道:“喻老出身微末却不自弃,机巧天赋颇高,又爱思考发明,最擅造塔,钱塘之前被官府拆掉的登高楼,便是由他督料完成竣工的。”

“这样,你准备准备,中午吃完饭,我们就去。”老人家起身。

小笙也忙站起来。

他却指指韩誊:“你跟我过来。”

韩誊:“是。”

虽然不知道韩誊被外祖父喊走,具体是因为什么事,但是他出来时脸色不大好,小笙问他,他也不作声,忍不住多问了一次,他就开始要亲她,小笙就不再问了。

小笙也是从未见过,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体力和精神是如此的好。外祖父兴致高昂,命人牵来两头驴,一老的,一幼崽,他与小笙各自骑一匹,却要韩誊牵绳。

不是说十余里山路,这是要韩誊徒步走着去?

外祖父在仆人的搀扶骑上驴,回头瞅着她,道:“不用担心,他年轻,累不着他,咱们走吧。”

独特的吆喝声,在阡陌间回荡,最后飘进清幽的山林。

一路上,走走停停,颇有访山问水的惬意,仿佛赶路不是任务,终点就在那儿,去得早,去得晚,都无关系,去的路上心情开怀舒畅才是正理。

老人家见闻颇广,又心细如发,爱护晚辈十分风趣。每每与小笙交谈,他总是要说一个典故出来当引子,讲完故事再问一句“你知不知道呀”?

小笙有的说知道,有的确实闻所未闻的,每每于此,他就开怀大笑,抚掌捻须,频频点头:“好好好,不知道正好,老夫说与你知道。”

韩誊在旁边低声告之:“这个故事阿爷讲了十遍不止。”

小笙:“…………”

果然是个极爱分享的老人家!

在这里,像这样知无不尽倾囊相授的长者,除了书院学堂,其他地方,是鲜少碰见的。一来博闻强识的读书人少,二则知识宝贵,是稀缺资源,如此传授与他人,在旁人看来,不亚于往传授者的钱袋子里掏金银。

两三个时辰过去,直至天黑,他们才优哉游哉,到达日月潭。此处地如其名,高高的山岗下去,就见聚满田舍人家的村落两旁,分别有一宏日,一月弦,两清幽的碧波深潭。

外祖父笑道:“到了到了,我的仆人早就去传信说我们在来的路上,你们看左手边院子里支满葡萄架的那户,炊烟袅袅,定是在紧赶慢赶烹煮佳肴,那就是我好友喻郎的家。”

过了桥,便到了院子门口。

乡下民宅,多采用“工”字型布局,前堂后屋,中间连接主廊,两侧可盖耳房,紧密又宽敞,满足一家六七口甚至十来口“同住一屋檐”的生活需求。有钱人家的屋顶覆以瓦,普通人家则用草顶。

但是喻郎的家独树一帜,十分气派,不仅是“四合院”的布局,且后房盖以三层小楼,以砖瓦盖顶,周围更是附有风亭、水榭等建筑。

他们随外祖父落停岔路口,剩下的路徒步而行,主人家与自家仆从早早就站在院子门外,迎接客人。

外祖父笑眯眯的,捻须倾身,中气十足大声道:“我又来看你啦。”

喻郎是喻皓先师的孙子,年过五旬,胡须花白,穿着宽衣袍子,手里把着扇,对来者作揖道:“盼阿翁如明月照云呐。”他看向韩誊,惊异道:“这是阿漾吧,俊美之姿仪表堂堂,果然是阿翁之后!”

外祖父笑着指指韩誊:“比七八岁上,顽皮略收了些,倒是更添孝顺,我这一路都是他护送过来的。”

喻郎再拜:“哎哟,多谢世孙公子费心,今下榻寒舍,蓬荜增辉,新开佳酿,以洗公子袍尘,愿不吝多饮几杯。”

韩誊:“多谢喻叔盛情。”

喻郎看向随行的唯一少女,自是要问:“这位是?”

外祖父:“孙儿的知己,在京都营缮书院受学五年有余,是单夫子的得意学生,上月刚操持了郡主新府邸的内造器物,听说共计四百六十余件,无一件有瑕疵,郡主颇为满意啊!是赞誉有加!”说到这里,外祖父眼睛变得明亮,道:“小老儿此番前来,可全是为她来的。”

喻郎笑道:“原来是单公高徒,快快请进,酒菜早已备好,咱们入席畅饮!”

酒席摆在水榭,一应有席子,低案,凭几。入座后,喻郎亲自布盏,吃第二轮时,又起身斟酒。小笙应属全席身份最低,她双手捧盏,稍起身,以示感激。

喻郎酿跄,端着酒杯敬向首席:“阿翁来此,喻郎甚是高兴,我敬阿翁身体康健,福寿双全!”

外祖父已经喝得醉醺醺:“不,不能再饮了!再饮必醉,今夜朗月清风,嗯!”老人家深吸一口气,品道:“风中似有淡淡草植之香,妙哉!连坤舆都为我们今日重逢送来祝贺!喻郎,休得自赏家珍,快快将喻祖手稿请来,与我等观摩!”

韩誊端杯自饮:“…………”

小笙则瞪大了眼睛,她十分佩服外祖父与人结交的本领,竟是如此地直接……坦率……

喻郎脸颊通红,已然是酩酊之相,笑道:“阿翁携后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