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第9章(1 / 2)

加入书签

《历史许愿墙:开局给辛弃疾换皇帝》全本免费阅读.cc

万朝观众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转折一怔,不知道李来亨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看情况,确实很紧急的样子。

莫非又是另一个睢阳城?

秦良玉丝毫没有耽搁,在自己的驻地榆关城,以最快的速度调集军需粮草、器械、医务用品,等会一并带往茅麓山。

张凤仪和戚金的伤情十分严重,需要救治,同时,也得安排好在她离开期间的守城事宜。

期间,观众们或是踊跃提建议,或是为秦良玉加油呐喊。

也有人好奇秦良玉到底是何来路,一位来自后世的热心观众,金陵女史王贞仪,在评论区上传了《明史.秦良玉传》。

哇!

观众惊叹,秦将军好强!

【陈文帝陈?:秦良玉让八旗兵望风而逃,南川路战功第一,对标一下本朝,就是和岭南圣母冼英同级别的名将。】

【北宋宰相寇准:忠贞侯确实了得,这等战绩封国公也不为过。】

【咏絮才女谢道韫:我有些担忧,秦良玉才刚刚崛起,王贞仪就将她的未来成就全部曝光出来,岂不是会影响后续发展?】

【金陵女史王贞仪:这……抱歉,我好像是有一丝丝欠妥了。】

【汉武帝刘彻:完全不必担忧,千古名将们,比如去病、仲卿,还有秦良玉,都属于不世出的战略威慑,只要手握刀剑,率军出征,就注定了要所向披靡。】

【宁州刺史李秀:是这样的,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秦良玉打了胜仗,不代表她只能按照这个方式打胜仗。敌人就算对着剧本严格执行,四处严防死守,她还是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袭击,赐予敌人一场败亡。】

【东晋大司马桓温:二流的英杰由时势造就,一流的英杰可以造就时势。】

【桃花庵主唐伯虎:这就好比,现在有一位观众分享了李白全集,诸君难道会以为李白之后就没有诗可写了?绝非如此。我们后世人看到的李白诗,仅仅是流传下来我们有幸读到的,并不是李白只能创作这些诗。】

【山谷道人黄庭坚:此言真是精辟,应该悬挂在评论墙最高处。】

【诗仙李白:哎,你们是在说我吗?】

【桃花庵主唐伯虎:和偶像在评论区当邻居了!必须做一首诗纪念这美妙的一刻。】

【金陵女史王贞仪:这么多文坛英才都在此,我提议,等会秦将军作战的时候,大家可以为她写一些诗歌。】

【金陵女史王贞仪:此为崇祯帝写给秦良玉的御制诗:「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咱们就以这个为基准,每人一首。】

【易安居士李清照:如此甚好。】

【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写戏剧可以吗,朕让莎士比亚写一个关于秦良玉的戏剧剧本。】

【昭明太子萧统: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志怪传说都行,孤准备试试。】

评论区气氛十分火热。

一众文学家都在挽袖研墨,准备为秦良玉写诗文。

此时,偏有一个妖魔鬼怪跳出来作怪。

【洪武书生方孝孺:哼,秦良玉一介女流,凭什么在未来封侯拜将,称「忠贞侯」,真是倒反天罡,悖逆人伦。】

【她一个女子,再能打也不配成为王侯,并非正统。】

【何况女子从政从军本就十分弱小,秦良玉又能好到哪里去,你们这些无底线吹捧她的人,羞不羞耻?】

万朝观众:???

方孝孺,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鬼东西。

当一个人的发言过于脑残的时候,你甚至分不清他是在装傻,还是真的有病。

女子从政从军本就十分弱小?大错特错!

观众们自然不会惯着他,噼里啪啦一通输入,一大堆出色例子直往方孝孺脸上砸。

哼,方孝孺这蠢货,他懂个dei!

他对我们位面的巾帼人杰,根本就一无所知!

【本朝有女皇武则天,英才远略,鸿业大勋,一百多个国家为她铸造天枢,为万古不朽的传奇。】

【有辽承天太后萧绰,帝国凤凰明堂掌政,南征北战用兵如神。在高梁河畔,逼迫赵光义坐上驴车逃亡千里,宋人畏之如虎,为大辽续命一百年。】

【有西辽女帝耶律普速完,其兄仁宗皇帝采用「兄终妹及」制度,传位给耶律普速完,登基后改元崇福,大败葛逻禄人、花剌子模,称霸中亚,西辽的国力和疆域在她手中达到了最巅峰。】

【成吉思汗的女儿阿剌海别吉,大元「监国公主」,在父亲西征期间坐镇后方监国,决断朝纲,一应文武之事悉可自决。】

【西晋宁州刺史李秀,十五岁的少女将军,威名远扬,斩将破敌,力保宁州,旌旗蔽满寒空。】

【南齐女博士韩兰英,文惠太子之师,历经七朝,一应掌梏诏书悉出其手,时人以「内相」称之。】

【秦高帝毛皇后,率三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只为挽救风雨飘摇的前秦帝国,军中所有人都在剑刃上刻着「死休」二字,表明为了给先皇复仇,至死方休。】

【易安居士李清照,千古词人,大文豪,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冠绝有宋一代。】

【金陵女史王贞仪,文武双全的天才,熟谙诗书,弓马娴熟,在天文物理领域更有极深的造诣,攀登一座又一座思想高峰。】

【宋末女将陈淑桢,义军领袖,早年随父亲、南宋状元兼民族英雄陈文龙征战,在父亲牺牲后独当一面,一生高歌慷慨,转战四方,舍身赴义,是陆秀夫、张世杰的战友。】

【大唐梁国夫人宋若昭,立志终身不嫁,以学术扬名,著有《女论语》数篇,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三帝皆示以师礼,称为「先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