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0章 延绥生机(1 / 2)

加入书签

天色渐渐晚下来了,延绥镇城门前,已经有不少挑着担子的身影,正在排队入关——这也是开边市之后,重新出现的风景线,若是从前,延绥镇朝着关外的大门,常年闭锁,只有往来打探草原消息,还有去前方寨堡送信送补给的队伍出入时,才会开启一线城门,人丁皆从这窄窄的缝隙里经过,若是有马也得分着走,为的就是防范一切可能的变故。

但,自从去年开始,这样的老规矩就行不通了,因为买活军在延绥镇外十里路的地方,找了一块平整的荒地,开起边市来了——直接在延绥镇城墙外开,那肯定是不行的,驻军不能同意,他们挑选的这个距离也算是恰到好处,从军事上来说,不能讲对延绥镇有什么太大的威胁,本身这块区域也是延绥镇的战略缓冲区,那些鞑靼人前些年来打草谷时,就经常在芨芨草甸那一块歇宿,汉人的百姓们是不敢过去的,这个角度来讲,边市开在这里,倒也算是给延绥镇安置了一个前哨。

当然了,擅开边市,这是很大的罪名,从前来延绥镇的通边商队,没有这么大胆的,都只有借着去寨堡送补给的借口,私下通商的份儿,真正光明正大开起边市来的,买活军是独一份儿——他们是买活军,可不是敏朝治下的百姓,驻军因此也显得束手束脚的,管束他们吧,只说不做没有用,可真要动手,谁能承担这个责任呢?

这都先不考虑打不打得过,打赢了之后要付出多少代价的问题了……要说打,按人数上的差距来说,把商队全歼应该也还是可以的,但要付出多少代价,死多少兄弟呢?

要知道,买活军来边关的活死人,一个个都是膀大腰圆,带了火铳随身,看着一个至少能打两三个,比边军中困苦的汉子要强壮了数倍,哪怕就是妇女,也没有瘦弱之人——都打听过,买活军倒也不是都这般模样,只是往内陆走商队的活死人,必须经过特别选拔,要有足够的自保能力,还要经过军训,及格线就是要能一打二,所以能来的绝不是善茬。

包括女娘,那也全都有从军经验,而且,因为买活军中,来自外部的女子兵源较少,这些女兵很多都是彬山长大的,谢六姐的心腹人,地位与众不同,在队伍里很能说得上话,若是把她们当软柿子捏,那就要小心六姐菩萨龙颜大怒,发她的大飞箭来打人了。

因为报纸的普及,哪怕是西北边陲,对天下大势也不再那样一无所知。南方买活军的动静,是让边军们惊叹艳羡的,虽说山高皇帝远,隔了大半个华夏呢,但他们可不敢保证买活军就真无力西顾了,或者,要再往深说一层呢,如果双方发生了摩擦,买活军以此为借口,撕毁和议往北扩张,延绥镇的将兵们,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因此,要说打,不是打不打得过的问题,那是敢不敢打的问题。这一层的考虑,是实实在在的,因此,驻军在边市这件事上就表现得很低调,装聋作哑,似乎是一无所知,私下写奏折上报——这是最开始时的态度,且观后效吧,这边市开不开得下去,还是两说呢,没准什么时候就闹出乱子来了,若是鞑靼人来烧杀抢掠了,那边军再介入,也有个话头。

鞑靼人确实是来了,而且来得很多,各大部族的人轮换着来,但流血事故确实是一直没有闹出来,反而是延绥镇这里,因为买活军的商队经过,还有陡然兴盛起来的羊毛贸易,陡然间,就要比前些年繁华了不知多少倍,九边百姓的日子,一下从艰苦难捱,‘逃边’成风,调过了个来!

此时回头来看,一切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身在其中,却不觉得有多么的稀奇,一切都仿佛是自然而然:牧民们来卖羊毛,边市这里的价格好,值得他们特意跑一趟——不但羊毛的价格好,商品的价格也好,盐、糖,都是好东西,价格那样的便宜,还有马口铁,这东西在牧民中实在是太风靡了,比瓷器、陶器都更受欢迎,轻便、牢固、耐用,一个铁皮水桶,在牧民看来都是能传家的好东西!

来了边市的牧民,走的时候没有带着现钱离去的,全都把自己的皮草、白食、羊毛,换成了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和盐糖,而买活军这里,得到了大量便宜的初级产品,生羊毛、只经过简单鞣制的皮革,一袋袋的奶制品……他们把奶制品送往巴蜀,在巴蜀走航运去买境那里,这是买活军那里很多奶食的来源。京城的使馆用的奶食,是从张家口附近的草原过来的,和这里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

这是可以立刻送走的货物,但羊毛和皮革呢,在本地精制过后再去运输,这是最好的选择,张秉忠只是在这风气中应运而生的人物之一,本地但凡有些人望的军官,现在都在收纳人口,洗羊毛、晒羊毛、绕毛线……

买活军留在边市坐镇的队伍,会把这些精制羊毛的办法教给他们,也卖给他们生羊毛,但是,他们的商队不是说每旬都来的,张秉忠可以选择自己走一段路,到延州去交割货物,价格会高一点,也可以在本地就卖给买活军的坐地商队,价格要低一些,也可以卖给行商,买活军这里只管收卖生羊毛,他们甚至不禁止鞑靼人私下和汉人交易!

做生意如此大方的商队,实在是很少见的,从前,那些输边商队,打通了上头的渠道,在本地总是趾高气昂的,自己走私,抓别人走私的劲儿还比谁都高,这买活军的作风,和他们完全是不同的,他们来到延绥镇,做人做事,只有一句话,那便是‘大家一起发财’!

这话实在是不假的,这羊毛生意,一下就把延绥镇给盘活了,镇里人人都有一份活计,治下的村里,若有些生计无着的妇女,家里男人死了,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儿女,从前那是真的没有生路,就算有人愿意收留她自个儿,孩子们该怎么办呢?边民村落,可没有谁家有这样多的余粮,能养活别人的孩子!

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儿女舍给人牙子,让他们贩到延州府去,求人家收留了,也谈不上什么身价银子,只要给一口吃的就行了。若是人牙子都不要呢?那,唯独的一条路,就是舍了皮肉去做表子了,延绥镇周围的暗门子,很多都是这样的来路,因为西北生活困苦,人活不久,丈夫壮年而死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样的女人是很多的,死了一批,又很快有一批新的来填充上了。

但是,买活军一来,第一个,带来了羊毛生意,第二个,带来了充沛的土豆种粮,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妇人们,并不是完全不能做活,只是种不出够一家人嚼口的粮食,本地最常种的是一亩地一百来斤二百斤收成的黍米,一亩地就够一个成年人吃半年的,也就是说,要养活自己,她就得种二亩地,这是至少的,余下的孩子们,全算在一起,怎么也得三四亩地。

一个女人要独自种这些地,还要张罗些别的活计,没日没夜驴一样的干,才能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勉强存活下来,倘若稍微有个天灾,这一家人就像是浪头里的小船一样,浪一扑就全翻了,阖家四散,哪怕是有个把活了下来,再和亲人见面的机会也不多。

买活军的土豆,如今的确已经在西北传播开来了,但种粮有限,并不是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好种子还是要分的,光是围绕这个土豆种子,就不止有多少血泪故事,不止一户农民,花了大价钱买了种粮回来,收成却是一亩地只有五百斤——三代种!本地农民自己留的种,产量没有买活军那里的一代种高!

受骗了的农户,拎着刀去算账的都有,县里现在最大的精力,也从镇压起义,变成了调解种子纠纷。而延绥镇这里呢,因为买活军的商队来开边市了,所以也是有了特权,他们的种粮是充足供应的,于是,边户的女人们突然间发现,现在只要种一亩田,就足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了——用来生产口粮的精力,锐减到了从前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

土豆就足以把一家人喂饱了,说是反酸……吃不饱的人,哪有资格计较这些?土豆原个吃,反酸烧心,那就磨成粉,土豆粉成了就好些了,还有吃土豆馍馍的,又更好些,家里多少都搭着种红薯,那也是产量高、能顶饱的好东西,一家人就这样将就填饱了肚皮,精力有了,余下的时间做什么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