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宵衣旰食(拖课)(1 / 2)
思想的禁锢,脑子里的布……
就算是被问起放足的事情时,沈曼君也没有这样地感到被羞辱过,如果她再年轻几岁,或许眼泪就要落下来了。她用力地咬着下唇,垂下头一言不发、并不争辩,谢六姐说话时是不容打断的。她还在继续分析着沈曼君,或者说是沈曼君所代表的这个阶层。
“来到买活军这里的百姓,凡是自己主动来的,几乎都没有想走的意思,哪怕是一般的小地主,进入我们的统治之后,即使被我们赎买了田产,有了很大的损失,但也很少主动离开买活军。从我们的统计来说,最想走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便是沈娘子一家这样,因为治病、种痘的需要,来到了我们这里的读书人。一般的说来,他们留下安家的意愿都不大——但这些读书人又是我们需要的,不管是做吏目也好,教书也罢,我们都很能用得上他们。那么,这里便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了,为什么沈娘子们总是想着要回家呢?”
“以我的看法,且不论男丁——只说我们更急需的女眷,沈娘子为何从未想着留下来呢?是因为太懒惰,不愿出去做事吗?”
这个原因似乎让张少爷很赞成,但沈曼君便很想为自己辩解了,不过谢六姐先否定了自己,“似乎不是的,这些女娘一般事情都还做得不错,包括我们治下一些已经安家的官宦女眷,她们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本领,而且普遍是喜爱工作的——不追求报酬的话,也不会很难、很累,每天还能出门走走,有什么不好呢?”
“是嫌报酬太少吗?或许,这里是个很大的矛盾点——这些读书的女娘,她们在家乡几乎都是稀少的才女,毕竟在外头,女子只要识字,便不可多得了,若能读懂一些经典,再吟诗作对,俨然便是难得的才女,但这样的素质在买活军这里俯拾皆是,我们这里对低阶知识的报价是较低的,这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落差。”
徐先生也赞成道,“识字的女娘,往往家里的条件较优越,是不会看上日薪三十文那些较低端的工作的,如会计、文员、书办等等,这些在她们的心里,多少有些贱业的味道,因此这些女娘宁愿来做老师,哪怕报酬一样,但这是她们较能接受的工作。”
“是,但教师的晋升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她们也教不了初级班,只能教扫盲班,那么一日三十五文的收入确实很低,便是之后升到了高级班,最多一日七十文而已,许多女娘是不看在眼里的,有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她们每个月的脂粉钱都不比这些少。这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些女娘留下继续就业的意愿的确相当的低。”
谢六姐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但为何她们不愿做教师以外的岗位呢?是不敢吗?是不愿吗?我也有许多猜测,不过今晚见了沈娘子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多数还是要为家乡留下的亲人们考虑,是吗?”
这句话,是真的说到了沈曼君心里——不论她对买活军是什么好恶,这份担忧的确是真实的,沈曼君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回去,这意味着要将全家人接来,他们的确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如何能强迫家人做这个决定呢?便是吴家人都来了,娘家沈家的姐妹呢?为了他们一家奔走的大姐夫呢?
大姐夫是将要考进士的人,头顶也还有双亲,因为上一科没有中,家中的气氛已有些低沉了,沈曼君离开老家以前,大姐夫闭门苦读,连姐姐都不再吟诗作对。若是此时,有新闻传到家乡,说沈曼君做了买活军的女吏目——又或者是《买活周报》的编辑,又会如何呢?即便大姐夫并不介怀,但世伯母呢?大姐在婆婆面前会不会更难做人?
两家声望,系于一身,这不是她自己一个人不回去就够了,沈曼君要考虑的是她那数十个女性亲人,做教师几乎是她唯一的一条路,因为这是一个在哪里都很能说得出口的职业,女夫子——虽然也难免让人皱眉,但却足以让家人自辩了。而吴先生为商人做文员,便是更要低调处理的一件事,因为这非常地拿不出手,而吴家一样也是有做高官的亲戚,也是清贫自高的体面人家,若不是吴先生不像是沈曼君这种才女这样惹人注意,这文员他也是不敢做的,只能和沈曼君一起做教师。
谢六姐能看出这一点,已算是很会设身处地了——以她的作风,沈曼君原本根本不指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顾虑,但谢六姐不但想到了,而且还进一步地分析,“除了对女性亲人的影响之外,还有对男性亲人的体谅,我这里所说的禁锢,并非是自视过低,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不能够进行复杂的劳动,而是……我把它形容为一种‘分寸感’。”
“这种分寸感是什么样的呢?是一种家人之间的默契,沈娘子以及她的亲友,这些出名的才女们,由于男性亲友的爱护和容让,无形间获取了一些特权——身为女娘,而能读书识字、吟诗作对,并且家里人还允许她们的文字向外流传,形成了才女的美名。这些美名本应该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法享有的,实际上违反了如今显学中对女子妇德的要求。”
“于是女娘们也形成了默契,正因为男性亲人做出了让步,让她们拥有了原本没有的东西,所以她们一定要在其余的地方更突出地表现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证明,她们享有的这些特权,是应得的,并没有被赋错人,她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势必将更为苛刻,这是交往中存在的分寸感——而我将它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鸡贼。”
张少爷已经有些跟不上了,李先生默默听着,流露深思,徐先生看了沈曼君一眼,苦笑中带了一丝长辈的关怀,这些话自然是很不中听的——而沈曼君呢,她骤然抬起头来,眼中冒着火光,似乎是终于按捺不住,要和谢六姐争辩起来了:不论谢六姐如何贬低她,她都可以忍受,但对家人的侮辱是无法容忍的。
“你现在似乎很生气,但内心深处,你知道我说得没有什么错。”谢六姐却依旧相当的冷静,她的声音似乎没有一丝提高——尽管她说出口的话语是那样的刻薄和冷酷,“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修读圣贤之书,秉持圣贤之道,为何寄情戏曲诗词,远离朝廷纷争?为何又接受诡寄、投献,诈脱朝廷赋税?虽说沧浪之水,有清浊之分,但即便如此,也该独善其身,而不是随波逐流,寄予田亩之上,只做与国无用的所谓才子佳人?”
这句话的调子极高,而沈曼君不由亦抗声道,“家父一生清廉、俯仰无愧——”
“那你家收没收亲戚的投献?”
沈曼君便紧紧地抿着唇,无法反驳了——沈家的确是收投献的,那便是帮助偷税,要再辩解这是因为朝廷赋税过重,这就没完了,毕竟这也不是违法徇私的理由。
谢六姐端详着她,仿佛宣判般冷然说,“像你们这样以君子自命,工于诗书的小地主,脑子是被框得最死的,也是最鸡贼的,采取的完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利用国家优待儒生的政策,寄居于田产上,从出生到死亡,从未想过自己劳作得食,因为这是极不体面的。却又不能完成和国家的交易——国家优待儒生,免去田亩的赋税,并不是要奖励儒生会考试,是因为儒生不管有没有功名,如果能如圣贤典籍一般为人处世,为国为民,国家万不至于堕落至此。你们家个个儒生,都做到了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