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桓公十六年(2)(1 / 2)
【说公子寿神奇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好人。或者说,是一个圣父一样的角色。就是那种你用现代人的逻辑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用当时人的行事风格去考虑他的所作所为也还是会觉得有些稀奇的那种人。】
【他干了什么呢?我们说到夷姜死后,公子朔和宣姜开始跟卫宣公说公子伋的坏话。其实这段记载《史记》和《左传》是一样的,但是《史记》的细节更多一点。比如《左传》接着就说,卫宣公让公子伋出使齐国,派人埋伏在半路上准备杀他。】
【《史记》则认为宣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抢了儿媳妇本来就心虚,因此有心要废太子;这时候宣姜和公子朔又说了太子哪里哪里不好,他顿时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就准备虎毒食子。】
【这有个小细节,《左传》里写盗贼埋伏的位置是莘,在卫国国内。《史记》则写的是埋伏在齐、卫国境上……嗯,卫宣公肯定是不敢把这件事的黑锅甩到齐国头上的,但是在国境边应该更符合他想让公子伋“意外”死亡的初衷。】
“意外?几乎是人尽皆知啊。”文姜摇摇头,“我身在鲁国都有所耳闻。”
宣姜的声音仿佛从鼻腔中传出,甜蜜得很,出口之言却颇为冷酷:“寿实在是被左公子教坏了,卫国的君位我本来是想交给他的。”她以手遮面静悄悄地打了个呵欠又道,“可惜,若是他继位,有师徒情分在,左右公子恐怕不至于生出反意。”
“他不愿意公子伋死也不是不可,只要世人认为公子伋已死便足够了,卫侯晋本也尽量挑了无人寂静之处。”宣姜露出惋惜的神色,“何苦自己去送死呢?”
文姜笑道:“说甚,公子伋不死,你能心安?左公子是公子寿的老师确实无错,右公子可是公子伋的老师。公子伋死了,他们都能掀起叛乱,何况活着。以公子寿的心软程度,怕是很难阻止他与右公子职相见罢。”
“你们可真是亲生姐妹。”庄姜摇了摇头,“对丈夫和儿子都这般无情。”
“我可不缺儿女。”宣姜撇撇嘴,她又斜睨了文姜一眼,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轻声道,“她也不缺丈夫。”
【卫宣公给了公子伋一个装饰有白色牦牛尾的旗子,然后把这件事告诉买通的盗贼。只能说这爹大概上辈子是仇人吧。不过大概是卫宣公一家三口的密谋并没有瞒着公子寿这个第四口,于是公子寿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子伋,劝他逃走。】
【《史记》写的是劝他不要出使齐国,但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还是劝他逃跑更靠谱。可以说是非常的胳膊肘往外拐了,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则是他真的品德非常高尚。要知道,他才应该是卫宣公的嫡长子,是公子伋死亡的直接受益人。】
【然而公子伋严肃地拒绝了他,大致意思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一套。这个剧情真的很常见,之后讲到晋国,晋文公他哥申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是春秋经,我很难不怀疑孔子是不是编的时候捣鼓了什么,问题这是《左传》。】
【即使是“孝道()”这个说法还没有广泛流传开来,这种观念也已经暗藏在人们心中了。比如之前武姜和郑庄公最后能够达成和解,其实也是暗暗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礼制本身也对这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有所体现。】
“孝道??()?[()]『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寤生重复道,“善事父母为孝,然无论他们做出何等无礼之事,也依旧要善待他们。当此种观念成为规则,便是所谓‘孝道’吗?有趣。”
【继续说公子寿,他真的太圣父了。眼看着无法阻止同父异母的大哥送死,就在临行前把公子伋灌醉,自己先拿了那面旗子出发,最终死在了盗贼的手中。事实上如果故事结束在这里,也只是会让人觉得公子寿真的太傻了。】
【公子伋很快便追赶了上去,大概与公子寿的死也就是前后脚的关系。如果他够聪明,其实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从他追了上去,其实已经预示了最终的结局。他向盗贼表明了身份,自己主动求死。】
【《诗经》中有“二子乘舟”篇,讲的就是伋和寿二人争相为死,国人因为感伤和怀念他们,作出这首歌谣。这两个人如果从所谓“聪明人”的角度来看,很蠢,一个愚孝不知变通,而另一个只能想出替死的招数,最终导致两人都葬送了性命。】
【但是这首歌之所以能为人们传诵,甚至这个故事在今天都让人感到唏嘘,当然有它的道理。兄弟俩体现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感情,他们的行为丝毫不考虑利益,完全没有一点点人性的自私,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