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38 章 桓公十二年、十三年(1)(2 / 2)

加入书签

【理论上采樵人也是有正规军保卫的,但现在,屈瑕把负责保卫的人撤掉了。只留下了采樵人,被绞人俘虏了三十个。由于绞国很小,所以他们可能物资十分匮乏,第一天就急忙把这些楚国的役徒驱赶进了山,大概也是为了采樵。】

【这就正中屈瑕下怀。楚军驻扎在南门,屈瑕又带人守在北门附近,还在绞人驱使役徒干活的山下埋伏。绞人下山遇伏后肯定要逃回城邑,然而已知南门有楚军,最终就只能走北门——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个描述里肯定是没有东门和西门的。】

【然后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最终签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是一种习语,签了基本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奇耻大辱。比如宋国未来会有一位执政叫做华元,他说哪怕国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能应城下之盟。不过这个事儿还早,以后再说。】

在场唯一的宋国人,宋公冯的眉毛缓缓地缩成一团,有些不能置信宋国以后竟然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他可没有寤生那么洒脱,直接就发了条弹幕提问:“是谁让宋国遭遇此等灾难?”

【问得好,我不知道啊~我还没看到那。】

冯一时气结。

众人都忍俊不禁。

【又下一年,也就是桓公十三年,主要也是两件事。一件事依然和屈瑕有关,大抵是这个时期正是楚国努力扩张的时期,所以相关战争记载很多。另外一件则比较微妙了,充分体现了什么叫人走茶凉。】

【先说第一件,前面说到,宋国帮公子突上位是有条件的,要求郑厉公给他们很多财物。其实要一次可能也就算了,但是没完没了郑厉公肯定受不了,所以就联合纪国、鲁国和齐、宋、卫、燕四国大打了一架,然后赢了。】

【这场战役有很多有趣的细节。首先是燕,不是我们印象中战国七雄的燕,而是南燕,小国家不用太在意。然后描述四国打输,用的是“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写到“大崩曰败绩”,也就是说输得很难看。】

【最主要的是,来看看这个阵营划分。在郑庄公活着的时候,齐、卫、郑才是一伙儿的,齐僖公和郑庄公

() 曾经一起去纪国当黄鼠狼;鲁国本来一直夹在纪国和齐国之间有点左右为难。】

【现在呢?郑庄公一死,齐僖公翻脸不认人,就不跟郑国好了;鲁国终于在齐国和纪国之间勉强选了个边,不过有文姜在问题不算特别大,毕竟这场仗主要的矛盾还是在郑国和宋国之间;卫国倒一直是齐国的小弟。】

【怎么回事啊郑国,你说如果是郑忽当政,齐国记恨两次被拒婚所以决定跟宋国好了倒也就算了。这明明上位的是郑突啊。诶,不过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可以倒过来理解。也许是齐国自诩正经国家,才不和你这篡位的小宗同流合污?】

公子突毫无仪态地翻了个白眼,低声道:“利益使然罢了。”

【开玩笑的,就算齐国真这么说了也就是扯大旗而已,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是利益。君不见宋庄公推公子突上位,看似因为他是雍氏女的儿子,实际还不是使劲索要财物甚至都到把郑厉公搞急眼的地步。】

【索要财物说起来好像很短视,但仔细想想,姻亲并不能保证不发生战争,何况雍氏姞姓,并非宋国公族为其一。其一,与其指望郑厉公上位以后给宋国带来好处,怎么想都不如把原本也算得上称霸一方的郑国直接给搅乱对不对?】

【内乱来上一轮,哪个国家都吃不消的。就算不至于直接衰落,但是也很容易就会伤了元气,尤其对这种称霸的国家,一旦有弱点,其他国家自然趋之若鹜。邻居嘛,自然是既能挡枪,但又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才是好邻居。】!

</div>

<script>_ad_hf();</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