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九七章 剧变五(1 / 2)

加入书签

李徽看着周澈,眼中满是敬佩。这就是周澈,武技高强,胆色过人。既有些智谋,又有胆量。他这么做,是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去的。他应该根本没考虑能活着逃出来。

果然,周澈大笑之后说道:“杀了他之后,我便冲出船舱跳入湖水之中。我水性不佳,本是抱着必死之心的。我想死在焦湖里,也不能死在他们手里。他们往湖中放箭,我这小腿上的伤便是被射中的。但也正因如此,却也救了我一条命。本来我还打算游走的,《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好消息。

根据周澈所言,桓氏正在酝酿着一个巨大的行动。这件事很可能便是已知历史中发生的桓温在北伐失利之后的一系列疯狂举动的开始。

在京城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李徽一度甚至已经觉得这件事不会发生了。因为桓氏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平静,据李徽所知,桓温和朝廷之间的互动也趋于正常。就在半年前,桓温还镇姑塾的时候,大晋皇帝司马奕还命人前往姑塾褒奖他的功绩,还请他来京城主持朝政。

虽然桓温以年老疲乏的理由拒绝了,但是桓温却也上表感谢皇恩浩荡,态度甚为谦恭。

而且,在这大半年时间里,王谢等京城大族在京城主持朝政,发布了不少政令,桓温也都没有任何的反对。一切都很平静和谐,完全没有剑拔弩张的情形发生。

李徽想不明白,在这种情形下,桓温还会不会做出那些疯狂的举动来。而且,理由是什么?又如何得逞?李徽认为,除非桓温决定造反,否则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太和六年干出废立的事情来。

这让李徽一度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的历史的走向是否偏转。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年都快要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迹象。李徽几乎已经认为这件事恐怕不会发生了。

王谢大族的表现也让李徽在这件事上产生了误解。因为在李徽看来,桓氏有任何的企图,王谢庾等大族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察觉。毕竟他们都是实力庞大的大家族,和桓氏之间也有盘根错节的人事上的穿插和纠缠。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们的耳目才是。

然而,京城大族们似乎一无所觉。李徽在进入门下省之后,多少也进入了权力的边缘地带。从王坦之谢安等人的言行之中,没有发现任何大事将临的迹象。这大概率不是什么淡定自若,而是压根都不知道才是。

现在,谜底揭开。周澈带来的消息证明了桓温的安静只是迷惑人的耳目的诡计。在毫无征兆和消息的情况下,他已经调集兵马准备行动了。

荆州八干兵马集结焦湖姥山岛藏匿,会同庐江郡的三干兵马。这一万多兵马的集结显然是为了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京城。

桓温在姑塾的驻军也一定集结了不少,但那是明面上的兵马。也许姑塾的兵马数量不足以震慑朝廷,所以桓温才会又调集了荆州兵马秘密集结。

可以想象,当姑塾的驻军会同荆州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