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丞相孔明大将军羽(2 / 2)
原来作为相国副手的丞相一职职权开始逐渐上升。
丞相的职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对于这样一个紧要的职位,刘备的心中早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人便是诸葛亮。
作为将他一手扶上天子宝座的功臣,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之情是非常深的。
况且自刘备入主益州以来,担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实际上早已成为了刘备势力中的“丞相”。《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
而是他对别人梦寐以求的丞相一职,真的没有多少热衷。
在他看来只要能匡扶刘备安定天下,那他不管是杂号将军,还是丞相,这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之后,刘备便开始了三公的任命。
三公称号,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职名称,他原本只是一种人臣最高职务的统称。
所以数百年来,三公所代表的具体职位便不固定。
丞相的加强版相国一职,最早便是三公之一。
及至东汉时,三公便具体变为三个官职的总称。
这三个官职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以太尉一职居首位。
只是虽然东汉时仍然有三公官位,但是刘秀在建立东汉后,他感觉到三公的职权过大。
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于是他便对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早期时,凡位列三公者尽可开府,三公被人誉为三府。
但在经过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之后,虽然名义上三公仍然是地位很高的官职,但三公的实权渐归尚书台。
后来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
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自此之后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甚至有的三公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
本来按照经学家的说法,相国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相国都要引咎自责。
但在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罢免。
大儒仲长统就曾说过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只是三公虽然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但是三公的荣誉依然在。
三公是朝廷的脸面,它们往往由大儒担任,以此来彰显中央朝廷的正统性与权威性。
目前在刘备的势力中,论名望,唯有许靖适合担任三公一职。
因此刘备便当众拜许靖为三公之一的司徒。
至于三公中的太尉与司空,因为目前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刘备决定搁置一旁。
毕竟像三公这种脸面职位,宁缺毋滥。
像曹丕那般将贾诩强捧上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酱油拌历史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