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1 章 农耕帝国4(2 / 2)

加入书签

“火耕水耨,这名字不错,我们都不知道叫这个。”

农人听着天幕提到他们的耕作方法,仿佛提到自己一样骄傲。

传统的耕作方法哪有什么名字,祖宗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田地就那么几亩,农作物也就那么一点,根本没有试错的成本,生怕不按照祖辈说得方法做导致收成不好。

一年到头就这么个盼望,收成不好,全家都吃不饱肚子,饿死饿病的见过太多太多,农人宁愿依照传统而来,不去深究什么名字理论。

【因为耕作方式比较粗放原始,还需要通过休耕来使田地恢复地力。

一直到隋期,江淮地方都是“火耕水耨”的种植方式,更偏僻的岭南之地,唐初也是如此。】

“果然不行,这种植方式太简陋了。”大秦时期,被征集到咸阳的农家人站在田垄上休息,看到这一幕表示看不下去。

“天幕提到水稻肯定是个好东西,南方人不擅长种植,我农家人擅长!”农家人首领晒得黑红的脸上满是兴奋,大义凛然地朝南方看去,“我们理应为南方人分忧!”

他的徒弟一边给师父送水一边泼冷水:“陛下还没收复南越,师父你怎么比陛下还急?”

首领笑呵呵接过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迟早的事,迟早的事!”

又多了一种农作物,还是华夏本来就有的农作物,就在南方!

天幕都介绍了水稻历史悠久,陛下本就野心勃勃要打南越,怎么可能放过?

等打下南越,农家正好派上用场,多好。

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农家学派,未来是一片光明!

【北人南下后,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让水稻开始增产】

夔州之地,身穿长衫的杜甫卷起衣袖,在田间跟当地的农人一起忙碌着,听到天幕提起北人南下,忍不住想起安史之乱,又想起安史之乱之前长安的繁华盛世。

他沧桑一叹:“哎,何时能回到长安。”

虽然现在他在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能负责管理官府的百顷稻田,勉强维持生

计,过得不算差,可终究是难忘曾经的长安盛世。()

“”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田间的农人没他那么多伤感怀念,忙忙碌碌地通渠引水。

杜甫看向水田里,水田里的稻秧刚刚插完,村人正在引水灌溉,看着农人忙忙碌碌,想起一路漂泊时看到的民生艰难,杜甫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到处是战火,时不时地打仗,甚至有时候为了征军粮会强令百姓把还青着没有成熟的稻子收割下来。

战火没有平息,百姓眼前的这一亩地能不能等到秋收的时候?

这时,杜甫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他猛地一抬头,惊讶地看到天幕放出了他的诗歌:

【这里给大家欣赏一首诗,诗圣杜甫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杜甫:没错,这是他最近刚写的,还没来得及给友人品鉴,天幕怎么知道了?

【这首诗记录了一个种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从直接播种变成了移栽之后插秧来栽培,这也是北方人到达南方之后的技术改革,有了这一改革,才有了现代人常说的“插秧”。】

【现在大家在插秧时可以幻想几千年前的诗圣杜甫,白天在田间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劳作,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年后依然还在流传的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时隔千年与古人交谈的时光交错感?】

天幕放出并排的两幅画面:

左边是现代人的插秧。他们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裤腿和衣袖,在水泽清澈、倒映着云影天光的水田里插秧;

右边是古人的插秧。他们衣着朴素,有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同样挽着衣袖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

这是荆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动图,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极少数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适合用播种机插秧机,大部分都已经是机械耕种。

如果不是发型明显不同,荆咕觉得甚至都看不出现代跟古代的差别。

但是对古人来说,很明显。

.

“诗圣,他们叫我诗圣!”杜甫听到天幕的赞赏,激动地胡须颤抖。

原来他凭借诗歌青史留名了!

对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华,他是什么圣?

农人也很激动:“我们插秧都被写进诗里了吗?”

“是哩,还流传到了后世!”

“后人也用我们的插秧法哩!”

“后人都长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后世的稻米一定产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农人们语气里带着羡慕。

不看衣着,单纯看气色,吃不饱时的面黄肌瘦跟营养充足时的头发油光水滑、肌肤

() 充盈饱满完全是两个状态。

古代农人一眼就看出那些同样在插秧的百姓没怎么饿过肚子,就连插秧时的力气也很大,没有他们那样累得随时想瘫倒在田地里的疲惫。

杜甫从对李白未来的称号的猜想中回过神来,安抚百姓:“我们学着天幕的种植方法,一定能收获更多稻米,我们的后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里的人一样。”

村人没有怀疑他的话,齐齐点头,看着杜甫的眼神满是敬佩:

这可是诗圣啊!圣人呢!

圣人说得话怎么会不对,绝对都是对得!

【宋朝时期,迎来了新的高产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华夏传统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两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长期更短,产量更大,很适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荆门,陆九渊正在汇报推广早稻的过程:“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米……”

??这位陆九渊,就是“陆王心学”的“陆九渊”。

江南,李纲同样正忙着写奏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时期在江南已经普及到了十分之七。

这位李纲,正是抗金名将、在靖康之耻时组织东京保卫战的名相李纲。

在还没有高升,只在地方为官时,这些历史书上的名人矜矜业业在田间监督种植,造福当地百姓。

.

北宋时期,赵匡胤听到天幕提起稻米时,恰好在宫中吃着白米饭,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这么香喷喷的稻米饭,顿时心情好极了:“还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么样。”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赵匡胤都还没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广,得等到宋真宗时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经普遍种植,并且能达到一年两熟。

酒楼里,两位相约一起吃饭赏天幕的富户闻言议论起来:“占城稻产量高是高,但是难吃。”

另一位富户摇了摇头:“百姓有得吃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问道:“那你吃吗?”

富户嘿嘿一笑:“这新玩意让给百姓吃,我就吃祖宗传下来的米好了。”

友人呵呵了,说得好听,还不是不愿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为都觉得难吃,占城米在南宋时期一般是贫民吃,贵族富户还是宁愿吃传统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时期,为了鼓励耕种,在皇家花园种下冬小麦;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期,皇家花园里种植的农作物就变成了水稻】

【农作物的更替说明了政权的交替,也象征着华夏的经济文明中心从北方来到了南方】

李隆基:政权交替,哼,现在大唐也吃稻米,只要安史之乱不发生,就轮不到大宋交替!

“仁宗,挺好。”赵匡胤短暂地酸了一秒,想不到歹竹里出好笋,赵光义的后代

里竟然有子孙能被叫做“仁宗”

很快赵匡胤自己缓过来,吩咐下去:

“给朕的后花园也种上水稻。”

能省下一笔买米的钱也好,能省一笔是一笔。

.

被赵匡胤短暂地羡慕一下的赵祯正在后宫花园里种水稻,而他的曹皇后,在后花园种桑养蚕,以帝后之尊,做男耕女织的典范。

赵祯听到天幕说到自己,顿时惊喜地抬头:“皇后,看,天幕说朕呢。”

经过天幕这么一宣扬,百姓应该都知道水稻有多重要,会积极种水稻了吧。

曹皇后含笑点头:“官家勤政亲耕,天下无不向官家学习。”

赵祯得意一会,又有些不满:“天幕没有提皇后。”

曹皇后完全不意外,史书不都是习惯性的忽略女性吗,后世可能根本不知道她在后宫中种桑养蚕。

曹皇后淡淡说道:“官家,无碍,只要陛下的功绩能被天下人知道就很好了。”

赵祯自己也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事情,他愧疚地拉住曹皇后的手:“皇后为一国之母,是天下表率,朕会让史官一起记下来。”

曹皇后微微笑了笑,躬身行礼:“谢官家。”

【北宋时期,出现了华夏最早一部稻作品种志《禾谱》,共计收录稻的品种不下50个。】

【因为北方人的念旧,开始在田地里种植冬小麦,实现春种水稻冬种小麦,在一块土地上利用时间差复种,南迁后一直没能回返回北地的北方人通过吃小麦聊解思乡之情】

嬴政沉默了。

每到宋朝,他总是能感觉到跟后世隔了千年的距离,不了解后人的脑回路。

“既然思念家乡,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收复故土?吃小麦能有什么用?”扶苏哪怕不是武将,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大秦连文臣也能上战场,这个时候的儒家也很能打,尤其是公羊之儒,嚷嚷着“百世之仇尤可报”,就这种逼人失去半壁江山的仇恨,换公羊之儒来,早就挥剑上战场了。

“听说这宋朝重文抑武?”淳于越快速撇清宋人跟儒家的关系,“陛下,这定然不是儒家正统,是酸儒、贱儒!”

.

与此同时,董仲舒也正在对着刘彻抒发他的嫌弃之情:“难怪天幕嫌弃儒家,都是后人败坏我儒家名声。”

大汉如果只能靠口腹之欲报仇,那还打什么匈奴,直接多吃点牛羊马不就报仇了。

大汉的主和派也不是不敢打,是担心会不会伤民、耗费太大。而从卫青、霍去病去世后的境况看,主和派的担忧很有道理。

一旦战败,得不到补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汉需要花费好多年才能弥补回来。

“吃小麦聊解思乡之情?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刘彻眼神里满是轻蔑,大宋再富裕,农作物种类再多,终究不是他所喜爱的风气。

刘彻直白地看向卫青提要求:“朕更想吃匈奴的牛羊马,卫青靠你了

。()”

“⑾()⑾[()]『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其他将军酸溜溜:哦,他们就不值得依靠?他们就没有名字?

【土地轮种带来的最明显效果,就是全国人口从980年的3710年增长到了0.94亿-1.04亿,这是华夏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正式破亿】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成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大都市。

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户数是开元盛世时期的138%?325%,福建高达397%-681%。只要看看这个人口,再联想一下宋朝发达的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就知道宋朝为什么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但是,一切都败在了宋徽宗的手里。北宋有靖康之耻,南宋有崖山之战,华夏此后迎来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

每次提到这里,荆咕就好气!

大唐人同样很气!

李世民看到这个人口眼馋死了:“大宋不要把这人口给我大唐啊!”

李世民都如此,刘彻和嬴政更不用说。

对比一下自己时期的人口和大宋时期的人口,齐齐郁闷了。

“一亿多人口,竟然打不过蛮夷……”嬴政深深地不理解。

他又不是没跟匈奴打过交道,匈奴生活的草原环境更艰难,人口更少。

一亿多人就算都是老弱妇孺,就算力气小点,一人拿块石头也能砸死对方吧?

这么多人,面对敌人都不会反抗的吗?

嬴政不理解,正如组织东京保卫战的李纲一样不理解。

他在金人入侵时组织东京保卫战打赢了,为什么反而被贬官了?

徽钦二宗都被俘虏了,为什么他反而又被起用还升官了?

等他想再次主战,想对内改革对外抗金,一雪前耻时,怎么又被贬官了?

靖康之耻他作为大臣都不能忍受,官家作为帝王怎么能接受?

李纲不理解。

一直不理解。

直到天幕重提旧事,李纲还是不理解。

“皇位真的比国家还重要吗?”李纲看着天幕,想起赵构的态度,眼里老泪纵横。

就算天幕出现了,官家这副态度,大宋真得还有救吗?

【宋朝时期,有了一项技术性的突破,那就是农师制度。州县官府任命精通农事的人为农师,由他们推广种植技术,农师还有督促农人的责任,负责向州县官府告发荒废农事的人。】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农师制度,设置农官,管理农业生产,监督和劝诫农民生产。】

到蒙元政权时,来自草原游牧文明的蒙古大汗们依然顺应了汉人的农业文明,官府制作《农桑图》《耕织图》等表现农业生产的绘画,在民间推广和刊印。

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知识,元朝政府还组织了一批农学家编写《农桑辑要》,总结前朝农业生产经验,把《农桑辑要》印刷出版后颁布到各个州县用以

() 指导生产。

《农桑辑要》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官修农书。

在农业管理上,元朝政府颁布了《农桑之制》,把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提到了法律层面。

.

天幕上一系列介绍元朝官府的农业措施,也前朝的皇帝都看呆了。

不是说元朝是蒙元吗,是草原游牧民族,这做起农业措施来,还有模有样?

“不就是官修农书吗?朕也可以!”

刘彻一把蒙元代入匈奴,拳头就硬了,攀比心也起来了。

嬴政更为自信:“纸张也有了,农家人也有,大秦可以让华夏历史上的官修农书再早几千年。”

什么农师、农官、农书,大秦的了!

【元朝出现了农学家王祯著作的《农书》,出现了更多的水稻种植工具,以耕、耙、耖为主的水田整地技术,“秧马”这样专门为插秧、拔秧而设计的农具,出现了手耘、足耘的耘田技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项由中央政府派遣农家技术人员入乡的政策,在几千年后的西方,才刚刚出现】

一直隐形的忽必烈微笑起来:没错,既然入主中原,中原皇帝能做的,蒙古皇帝也能做!

他改蒙为元以来,灭南宋后,继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他同样看重农业,设立了“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二年颁行全国。

现在看来,他的政策果然很好,连后世也在夸。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请问大家知道它是以什么立国的吗?】

【它是科技强国,是军事大国,也是商业巨头。】

【但是,美国是以农立国。】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美国特殊的农业政策??“顶天立地”】

【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与宋元相似的农师制度】!

_ad_hf();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