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一章(2 / 2)

加入书签

“是有一件事,想要麻烦崔先生,我想要练一支精兵,若有变故也有一点自保能力,几位都是精通练兵之人,我想把这支兵队交给你们来练。”

“哦?不知这支兵队有多少人,现在哪里?”

郑远钧:“……”

还没有兵队啊,兵队还在我的计划之中。

郑远钧红着脸:“我这就召集人马,到处都是流民,应该不难,很快的。”

“至于练兵的地方嘛,最好隐蔽点,我要给兵队配一些武器,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爹都不能看到,……呃,这地方,……我再找找。”

崔先生:“……”

霍青:“……”

原来你现在是人和地方都没有啊。

一眼扫过崔先生和霍青无语的神色,曹刚闭上眼,杜明扭过头。

霍青:“你想的可真远。”

郑远钧:“……”

崔先生看着郑远钧红着的脸,有点哭笑不得,抬手扶额:“等你准备就绪,告知一声,我一定效力。”

郑远钧讪讪笑着,她也知道请崔先生带兵的话说早了,这不是人才难得,要先把人才拢住嘛。

带兵的人有了,招收兵马那都是小事。

-

崔先生答应了给郑远钧带兵,心中却十分不解。

郑大都督手握重兵,全信州的兵马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信州哪家的兵都没他家的多。

二公子作为都督府公子,想要些兵士来保护安全,那不是随口一句话的事。

为什么他要自己养兵呢?

并且听他的意思,他想养的还是一支精兵,养兵的事还要瞒着郑大都督。

郑大都督是他亲爹,为什么要瞒着呢?

既然要瞒着,就不能找郑大都督要粮食银钱了,这些都必须自己负担。

二公子拿得出这么多吗?

他知道养一支精兵用多少粮食,要花多少钱吗?

兵士每日要进行沉重的训练,要有力气与人拼斗搏杀,就必须要吃得好,至少不能饿肚子。

要让兵士吃饱,所需粮食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个庄子上的粮食是要交到都督府的,二公子不能拿,一拿郑大都督就会起疑。

平白无故的,你要这么多粮食干什么?给谁吃的?

这不一下就会暴露养兵的事吗?

还有银钱也是一个大问题,买铠甲,买兵器,这些都要花很多银子。

郑大都督不会给他这么多银子吧?

日常开销怎么都用不了这么多银子,他也不能找郑大都督要,他自己拿得出来吗?

鲁老爷可能会补贴他一些,但不可能倾全家之力来为他养一支精兵。

郑远钧不知道崔先生脑子里正在激烈翻滚,她找到了带兵的人,困扰了她十几年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高兴得很,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缝,惹得霍青看了她好几眼。

“二公子,养兵要不少粮食,还要花很多银子。”崔先生含笑问,“不知道二公子可有准备?”

郑远钧喜滋滋地一挥手:“都准备好啦,崔先生放心。”

粮食就买她外公庄子上的,钢材应该快研究出来了,武器自己造,卖香皂的钱就可以暂时提供军队的花销。

刚开始她打算建一支一百人的军队,卖香皂的钱应该够了。

等一切就绪了,她有了空闲时间,就再想几个赚钱的门路,她的资料里多得是赚钱的法子。

有了足够的钱,她就把军队扩充到两千人。

崔先生还想接着问,从庄门口一阵喧闹传来。

“二公子,来大老爷了!”

“二公子,白县令来了!”

“还有一个比县令更大的官,县令都是跟在他后面来的。”

“没听见差爷讲吗?那是太守,吴太守,我们信州都归他管。”

“我们信州不是郑大都督最大吗?”

“到底谁最大?”

……

郑远钧奇怪,县令和太守来干什么,事先没听说他们要来啊,一边想一边往外迎。

崔先生倒是不奇怪,粮食增产这样关乎国之大计的事,县令和太守不来实地考察一番才奇怪呢。

前年就应该来了。

前年没来,今年还不来,头上的官帽怎么都保不住了。

-

几人走出不远,迎面遇上了县令和太守一行人。

“二公子,恭喜恭喜啊!今年粮产大增,这都是二公子的功劳,等粮食收上来,我马上急报禀告皇上,二公子就等着封赏吧。”吴太守隔着老远就笑着拱手。

郑远钧连忙摆手:“吴太守过奖了,不是吴太守大力支持,我也不能全心全意地钻研粮食之事啊。”

“是吴太守在信州全力推行此种地之法,今年信州才会全境粮产大增。”

“吴太守处事细密周全,行事有方,这都是吴太守的功劳,我不过是侥幸得了一点种田之法罢了。”

吴太守心里满意,脸上笑眯眯。

这二公子是个厚道人啊,和他老子是天壤之别。

想起郑大都督,吴太守不由得咬牙切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