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2 / 2)
古塞在宾馆门口等着我,看见我的身影立刻打开伞走进雨里迎我,嘴里念叨:“老师,您怎么去了这么久,我从仁慈耶稣大教堂回来,您还没回来,真让人担心。”
我有些苦笑不得,忽略近三百年的时空差不计,他今年二十四岁,比我还大两岁,却时时刻刻用‘您’这个字来称呼我,叫得我心里那个沧桑……难道我就不应该教给他这个汉字?
公元1714年6月14日印度果阿天气 细雨
我们要在果阿停靠三天,一方面,诺车玛?爱思佩仁斯号需要补给,另一方面,传教士们要代表葡萄牙教会视察果阿天主教会,还要传递所谓上帝的旨意。
虽然现在是雨季,细雨连绵,但我仍旧庆幸,因为昨天沙就曾告诉我,五月之后的果阿非常炎热,白日里温度平均有三十五摄氏度,就连晚上也有三十度之高,可以想象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十八世纪,这样的日子有多难熬。而六月里到来的季风雨能给酷热的暑天带来些许凉意。
不知道原产于巴西的菠萝是什么时候传入印度的,但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吃到了可口的菠萝罐头,早餐当然也少不了葡萄牙腊肠,就着粗糙劲道的印度面包和新鲜的椰汁,我们吃得非常饱。
而昨晚,果阿天主教分会的主教拉曼大人设宴为我们接风,在这种重要的宗教场合,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道叫做文达卢的咖喱猪肉料理,里面放了很多辣椒和椰子油,味道很呛,古塞和郎锐不太适应这种口味,碍于拉曼大人的面子,不得不强迫自己吃到盘子见底,其结果就是回来后不停地喝水,然后晚上不停跑厕所,口中愤懑而绝望地叫着上帝。
今天早上,这两个顽强的传教士依旧准时起床,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果阿的天主教徒,我继续浏览当地风土人情。
我出了宾馆的大门,看见沙正斜倚在对面的柱子上,仍旧穿着昨天那条短裤,但带上了我给他买的帽子,帽檐扣在眼睛上,嘴里叼着一根麦秸,样子痞痞的。
“沙!”我叫了他一声,他立刻扶了扶帽子,转过头来,帽檐下一张笑脸,顿时冲散了方才那股子痞气,整个人变得可爱起来。
他小跑过来,一手放在胸口,躬身对我行了个礼,然后抬起头来,笑盈盈地说道:“那么,今天您想去帕纳吉是么,我的大人?”
“你怎么知道?”我很诧异,昨天我并没有跟他约好。
“您昨天在集市上什么也没买,一定是嫌弃那里的东西不够好,我猜想,帕纳击的铺子一定能满足您的要求。”他调皮地指了指我胸口的怀表链子,“我们这里带这个的人只在帕纳吉买东西。”
机灵孩子!
昨晚,我已经向宾馆的服务员打听过,帕纳击是果阿邦最繁盛的富人街,那里有卖最新潮的衣服,最昂贵的手杖,最精美的手工艺品,最精确的机械钟,最详细的航海图……总之代表了印度最先进的文化、科学和技术!
我怎能不去看一看?
我们租了一辆马车上路,一路上,沙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沿途的建筑和人。那些带着葡萄牙特色的黄色土砖建筑和青石板的小路,以及头上顶着瓦罐,身穿大片色彩裸半肩衣服的印度人,好像几百年都没有变化过,唯一让我有时代感的,是乘坐的敞篷马车,四驾齐驱,细雨蒙蒙,马蹄儿哒哒作响,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雾都孤儿里的伦敦街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帕纳吉镇,沿着镇子中央的石板大道,马车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著名的金其利商铺街,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从头能看到尾,不是说它短,而是说它直。可见这个城镇的规划是相当合理的。
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白色,大理石的门柱漂亮庄严,街道中间每个几米就有一个两米多高的雕塑,多为圣经中的人物,人不多,但都穿着奢华,举止文雅,整条街散发出浓浓的葡萄牙上流社会的气息。
我初到热内亚的时候身无分文,但在卡伯拉修道院当汉语老师的这几个月,罗马教廷和葡萄牙教廷都给我开工资,而且两方都慷慨大方,使我有了不少积蓄。
因为教廷完全负责我的衣食住行,所以我多数钱财都用来买工艺品和书。
经历过一场文艺复兴的欧洲社会,不论科学、艺术还是思想都在蓬勃发展。书里有淘不尽的宝藏。
我在意大利和葡萄牙见过的书店从来都只有弹丸之地,但里面的藏书之丰富,让人咂舌。书店的老板就像会魔法一样,一本书的地方总能放三到四本书,而且,他能准确地记住,哪一本书,放在什么地方,简直比现代图书管理系统还要强大。
果阿的书店也差不多,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摆满各种书籍,连门道都被塞得很挤,我只能侧着身进去,里面光线幽暗,一个秃顶的胖老头正在桌子上打瞌睡。
我没有吵他,自顾自地挑书,很可惜,大多数书籍都是我不认识的文字。葡萄牙语的书籍也有,但我感兴趣的,基本都有了,失望之余,我悄悄退出了书店,店老板依旧打着小呼噜,睡得香甜。
从书店里出来,我又进了一个服装店,里面全是欧洲贵妇所穿的长裙,每一件都很华丽漂亮,可惜,我现在做男子打扮,穿不得。
沙把胳膊抱在头上,边走,边坏笑着打趣我:“大人也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吗?”
“嗯?这是什么意思?”我不解地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