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船上(1 / 2)
“以后不信佛罢了,何必寻仇?”崔尺素摸了摸女婴的脑袋,思索了一会儿,“时候不早了,你先睡吧,有什么事等明天再说。”
崔女婴不想再让姥姥烦心,只好回去。
她先帮姥姥屋内铺上被子,再回自己屋中收拾睡觉。
曲灯语也在思索,接下来是跟她们一起,还是离去?
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早晨。
林间传出许多鸟类叽叽喳喳,咕咕咯咯的声音。
一点光芒破晓,黑暗潮水般褪去,露出山峦连绵起伏的曲线。
她伸了个懒腰,打了声哈切,寺内传出一阵响动,崔尺素和女婴都已醒来。
见曲灯语还在,崔尺素对她露出一个笑:“你也想去营救金桔吗?”
其实曲灯语和金桔并不熟悉,也无需冒这样的风险。毕竟那两个光头是货真价值的罗汉转世,身后的背景、势力怎么看都非常恐怖!
她诚实地摇了摇头:
“我不敢与他们为敌,他们背后除了林泉寺,应该还有整个西方乐土。我只是一只小猫,只想寻找一个厉害的大妖,教我修炼,好延长寿命。”
这话显然触动到了崔尺素,她看向女婴:“我们并非是那两个和尚的对手,只要能救出金桔便好。”
崔女婴并不反驳,但经历过放药一事,曲灯语总觉得她心里应该是另有打算的。
两人早上蒸了馒头吃,吃完将屋子打扫一番,又重新收拾包裹上路。
回忆起初见陆寻时她身上背的大包小包,以及现在这两人收拾的包裹,曲灯语有些怀疑这个世界有没有储物戒这种东西?
想来就算有,也不是人人都用的起的。
“你说的拥有悠长寿命,无边法力的大妖,几乎都在禁区。林泉寺内就囚禁了不少厉害的妖魔,但他们害人无数,我是不建议你跟他们学的。”
崔尺素背好了包裹,向曲灯语解释道:
“一般厉害的大妖都只会将修炼法门传给后代,不会轻易传给外族。若要寻那些愿意收徒,性格和善的大妖,可以在人多的地方找。”
相比进入一个族群,或者危险之地,还是去人多的地方碰碰运气……当然,曲灯语也有些惦记林泉寺里那些妖魔。
“我随你们一起。”
于是便一起上路了。
赶完山路,曲灯语与她们已经熟悉起来。
崔女婴的身世凄惨,但在这时候也常见,是一个弃婴,因崔尺素一念心善,将她收养,才活到现在。
女婴擅长看病制药,身上藏着许多瓶瓶罐罐。
而崔尺素的命运则略有不同,她父母传宗接代的观念很重,可惜只生了一个女儿。
小时候崔尺素生活的还算可以,直至父母领养回来一个男孩儿,她在家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
长大后,这个男孩儿要娶媳妇、盖屋子了,她家里的人将她卖给了一个男人,价格是七两。
然而这钱是男人借的,成亲后要两人一起还。
好在男人家里有田地,当牛做马的耕地,伺候男人,熬了五年还清债务,还没生下一儿半女,男人就死了。
这在她看来,无异于解脱。
有不少人看她长的漂亮,人又勤快,便想给她再说一门亲事,她却是万万不敢再嫁人了。
当然,寡妇门前是非多,她便削了头发到尼姑庵当尼姑去。
之后她在尼姑庵认得了字,学会了武功和药理,便信了佛,虔诚无比。
后来发现尼姑庵中也有许多肮脏事,差点被一个富贵人家的护卫给欺辱,痛定思痛,又自创了一门针线暗器,离开了尼姑庵,远离红尘。
这不由让曲灯语想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这类话。
可女儿去了别人家,别人家并不把她当成家里的一份子,反而当牛做马,因为是花钱买来的。
之前在美人楼里听姑娘们说起“赘婿”这个话题,话锋一转,女婿是半个儿子,“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之类的话又鲜明起来。
但饶是如此,也有不少男人觉得到女人家去是耻辱,甚至发明了“吃软饭”这个词。
可他们不必像女人一样当牛做马,甚至还能得到许多好处,不满意了还能夺取女方产业,还赚了孩子,其实并不吃亏。
想必崔尺素就是因此不排斥佛教贬低女性的话,因为她早已将自己贬到尘埃里去了。
然而她现在已经不在用尼姑打扮,而是留起长发,换上新袍。
至于她为何有名字?
崔姓并不源于她的父母或夫家,而是尼姑庵中一位教她识字的长辈。
那人出家前母亲姓崔。
尺素一词是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的书信,她觉得很好,便起了这个名字。
走完了山路,是要走水路的,水路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