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8 章(2 / 2)

加入书签

“宁儿姐,我要两支。”

“我要三支。”

乔宁忙坏了,一手递铅笔一手收钱,小嘴叭叭不停:“大家理智购买啊,买两三支的可以理解,那个要十支的,你是打算用到考状元吗?”

众人哄堂大笑,被说那个学生不好意思低下头:“乔小娘子这么说,我便一定能去殿试!”

这边景象越欢快繁忙,薛智的脸色就越黑,那热闹的声音仿佛一把锯子,钝钝地揦在心上。

旁边的学生买到两支,开心地神情无以言表,没注意到薛智不好看的脸色,问他:“薛兄,你不买吗?多好的笔啊。”

薛智阴沉着脸:“不买!”

说完,他转身离开,再不想在这难受的地方多待一刻。

薛智心绪烦闷,不想在书院的食舍用膳,拉了几个平日里玩得不错的同窗溜出书院,朝聚商街的方向去了。

这少爷家境不错,手中银子充裕,大手一挥就要请几人在醉香楼吃饭,十足的富家子弟做派。

另外几人自是十分欣喜,一口一个“薛兄”,很快把薛智哄得畅所欲言起来。

“你们就说,那铅笔哪里好了?怎么那帮人就如此趋之若鹜,连我的金丝楠木笔都不放在眼里。”他喝了点薄酒,借着酒劲儿发泄心中之苦。

那几人悻悻对视,他们刚才可是也买了橡皮铅笔,其中有一个人还一下子买了五支,留在袖子揣着,听到这儿,暗暗把笔又往衣袖深处塞一塞,千万别在薛智面前掉出来。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说的就是这几位了。

“嘴软”的几人纷纷安慰道:“薛兄不必气恼,真要比起来,定是你的楠木笔最好,只不过这阵书院刮起铅笔风,同窗们这才忽略了你的笔。”

薛智仍旧闷闷,灌了一口酒:“可这阵风何时才能过去?倘若一直不过去可怎么好,我的笔不是最拔尖的,我人都快没什么存在感了啊!”

几人默默,合着薛智在书院的存在感是靠笔给的,大家伙不恭维他的笔了,他也就一无是处,在人群中再没有半分得意之处了。

再配上他几乎哭喊着说的这句话,怎么都觉得……有点好笑?

又安慰了他几句,无非是“这阵风总会过去的”、“薛兄的笔是最好的”颠来倒去车轱辘似的话,不痛不痒地起不到宽慰作用。

饭后,薛智等人酒足饭饱出了醉香楼。

正要回书院,突然有个中年妇人冲薛智招招手:“阿智,来,姑母有话跟你说。”

这便是薛智的姑母薛二娘,她站在“笔具阁”三个烫金大字的匾额下,略显肥胖的身躯占据了半扇门那么宽。

笔具阁和醉香楼比邻而居,都算是聚商街上生意红火的店面。

薛智脚下一顿,转头交代几位同行者先行离去,这才朝薛氏走去:“姑母,你怎么还这样叫我,父亲给我取了表字,叫‘知之’。”

薛氏“哎呀”一声:“打小我就叫你阿智,一时半会改不了,况且表字不是你们读书人之间叫的么?姑母又不念书。”

薛智撇撇嘴,不再说话。

薛氏拉着他进店,店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毛笔,梨木、楠木、檀香木、狼毫、羊毫、兔毫……还有生宣、熟宣、墨锭,以及造型各异的砚台。

只是笔具虽然齐全,价格却也是贵得逆天,一只普通毛笔都要九十文,稍好些得要一两银子以上,更别提徽州来的墨锭和宣纸了,砚台更是贵得没边。

这文房四宝是书生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江德齐全些的店铺又只此一家,德馨书院的学生只能来此购买,有钱家的子弟不需要顾忌花费,穷苦人家便只能买最基础、最便宜的罢了。

笔具阁赚得满盆满钵,可薛氏脸上却遍布愁容,她跟薛智抱怨:“你快告诉姑母你们书院最近怎么回事?店里生意少了那么多,你们先生都不留课业的吗?怎么都没多少人来买笔买墨了。”

薛智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他也愁,虽不是愁姑母店铺中的生意,却愁自己的存在感,耷拉个脸道:“还不是书院门口最近摆起个摊儿,卖铅笔和橡皮擦的,学生们都去买铅笔了,姑母你这店里自然就没生意了。”

薛二娘听完一愣,什么铅笔,什么橡皮擦,都是些什么没听说过的玩意儿?

“小摊啊……”她嘟囔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