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 章(1 / 2)

加入书签

车马吱吱呀呀一月有余,总算到了浞州境内。

又行三五日,江德县便近在眼前了。

尚未入县,就能感受到此地与京城的不同,乔宁扒在车窗前,好奇地往外瞅。

和京城的红墙绿瓦、严整对称不同,此地多山水,奇山怪林,冬日里竟也青绿一片,让人看得心生期盼。

不远处大约是村落,时至晌午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细闻竟有面食清香的气味和柴火的烟熏味;官道两旁时不时便有供路人歇脚的茶舍,还有不怕冷的孩童,梳着羊角辫围在烤番薯的摊位前,花一个铜板买支热气腾腾的小番薯吃。

乔宁瞧得起劲,直到车马进了江德县,也没从目光从窗外移开。

到了北城门,乔青坤向守城卫兵呈上户籍文书,以便于及时向官府报备。

那官兵一看文书上姓“乔”,态度都恭敬了不少,再看名中代表辈分之意的“青”字,恍然道:“原来是乔县令的本家兄弟,小的这就去上报备案,请稍后。”

官兵这种反应连乔青坤都微微吃惊,乔县令,家中堂弟莫不是当上了江德县的县令?

乔青坤是家中独子,亲叔家倒是有两位堂弟,自家居东院,堂亲家居西院,一墙之隔。

当初三人一起读书长大,大堂弟乔青山与自己一同中举,考得功名,却在会试时分出差别,自己高中进士,堂弟却名落孙山,回乡当了一县之丞。

另一堂弟是乔青山的亲弟弟乔青森,则不喜读书,继承了家中的生意,前些年往来家书,提及二堂弟的生意做得不错,家中富足。

若说这个乔县令,多半是自己的大堂弟乔青山了。

堂亲是县令,这倒是个好消息,至少乔家在江德县不会白受欺负,乔青坤很为自家堂弟欣慰。

趁这个空档,乔宁从马车上下来,打量着江德县的北大门。

方才她就听窗外突然喧闹起来,从门向内望去,是商铺聚集的街,夹道两旁开着各色门店,布庄、成衣店、当铺、首饰铺,书屋、酒馆……街上不说人流如织,也决计称不上光景惨淡,小娘子流连在此挑选布匹首饰,男子则进出于书屋酒家,这江德县竟热闹如斯。

笃!笃!

城门处传来的声响吸引乔宁的注意,顺着声音看过去,是位长发银黑掺半的老匠人在修理城门。

那匠人不仅长发后束,挽了个松垮的髻,腰间还别着个酒葫芦,灰白的麻布衣裳穿在身,不像个匠人,倒像话本子里行走江湖的老道。

乔宁好奇地走近些,只见那老者半跪在大朱门扇后,手指灵活地拆除下一颗松动的木门钉。

这种圆钉倒是常见,大红朱门上通常钉着成排成列的圆钉以求装饰和加固,或是鎏金铜质,或是铁质,亦或是木石质地,也叫浮沤钉。

京城紫禁城城门便是最昂贵的鎏金铜钉,而江德县的北城门则是用木质钉子,圆头表面刷上明黄油漆,倒也不失气派。

那钉根部原本呈“凹凸”形与木板门紧紧镶嵌在一起,长年累月磋磨逐渐磨损了棱角,变得松动起来,因着结构是一凹一凸恰好对上的,因此修理起来很是麻烦。

但那老者却有无穷的智慧和灵活的双手,只见他拿炭笔在木门上画几条线,再用矬和锤沿线切割,乔宁几乎没看清他怎么操作的,“凹凸”变成两个“倒钩”结构,圆钉楔进去,刚好牢固镶嵌在木门板中。

照例,他把松动的那一排圆钉全部处理完,动作行云流水,竟比官差办事的速度还快。

等他修理完最后一枚圆钉,手腕一抖,掌中小锤“咻”落进工具袋,再“唰”地一下拉紧袋口往后背一甩,拍拍手上灰尘去捋胡须,倒真有几分老道的洒脱和豪放。

只是下一秒,他伸出微胖的手掌心朝上,对请他来的官差道:“给钱。”

官差苦笑不得,边从钱袋子里取钱,边道:“你这沈老儿忒爱财,少不了你的。”

沈老儿“哼”一声:“干活付钱天经地义,何况我的手艺,包你这门二十年不坏,收这点儿工钱都便宜你了。”

那官差知道这沈老儿心比天高的德行,嘴巴更是不扰人,找德馨书院的秀才和他辩都不一定能赢,便认命道:“好好好,是咱们这门占您老便宜了行吧?”

沈老儿这才勉强罢休,拎着刚得的工钱,大步流星走进城门,不回家也不往其他地方去,径直进了最近的一家酒楼。

乔宁瞧不见了他的踪影,猜测他约莫喝酒吃肉去了。

手艺人靠本事吃饭,不看别人脸色,挣了辛苦钱就吃吃喝喝,日子过得最是潇洒。

且这沈老儿比一般的人更张扬些,倒是有些意思。

这会儿功夫,报备那官差回来了,说是“可以进城”,于是乔青坤带着一家人继续上路。

乔宁一路走马观花似的瞧,过足了眼瘾,乔父乔母乐意纵着她,只怜爱宠溺地看着她,并不出言制止。

她甚至在一处名为“珍奇楼”门店中的博古架上看到了西洋钟,造型奇特精致钟表时针刚好指向正午十二点,还有晃眼的鎏金水银镜,清楚映出美人面。

这小小辖县,竟有比京城还稀罕的物件,不愧是“奇物在民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