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三章(1 / 2)

加入书签

又是一年盛夏,伴随着蝉鸣和蛙声,风也变得炽热了起来,只有那一片片房檐,暂时给孩子们遮阴。

快要满五岁的圆圆现在正搭着小板凳,捧着一本孙泽华特意带回来的课本仔仔细细地看着,时不时望一望院门,两个哥哥早早地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四岁多的圆圆已经会跑跳了,不过脸上的婴儿肥还是没有消下去,双颊圆润,一双亮晶晶的杏仁眼,挺翘的小鼻子和红润的小嘴巴,像是公社粮仓里喂的那只慵懒的小白猫,机灵又可爱。

“圆圆,你看,姐姐给你新绣了一双小花鞋!漂亮不漂亮?”

十一岁的小孙红姐姐范儿更足了,现在的她在上学之余已经能在刺绣小组领到一些活儿挣工分了。

当然,孙红挣的工分林大娘并没有并入公中,而是作为她自个儿的零花钱,这么小一个孩子,做点针线活也不容易呢。

自从自己能挣工分了,年底兑了现钱和票据过后,孙红俨然更有了大姐大的风范。

还记得头年过年的时候,孙红甚至特意和爹娘去了一趟集市,给自个儿和圆圆一人买了两根红头绳,还给孙利民和孙利文两个弟弟买了两支竹蜻蜓,最后还买了一两麦芽糖,其他的钱自然是攒了起来,以后还有好多个更大的愿望要实现呢。

圆圆接过孙红递过来的一双鞋,蓝色的小布鞋上面零零散散绣了几朵漂亮的小红花,精巧又可爱。

“唉,可惜婶婶说最近形势不太好,让我给自家做的东西上少绣一些花,不然我能在上面绣生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才是真的好看呢!”

“这双鞋子已经足够好看啦,有我最喜欢的小红花,真漂亮……谢谢姐姐!”圆圆爱惜地摸了摸这双漂亮精致的鞋子,甜甜地夸赞了一番,换来了孙红满足的的甜笑。

“那我现在给你换上,看看合适不合适?”孙红把圆圆面前的课本拿开,给她换上了新鞋。

“来跺跺脚,看挤不挤,松不松?”孙红催促着,脸上满是笑意。

“不挤也不松,合适极了!谢谢红姐姐!”

“圆圆!红姐姐!看看我们抓了什么回来?”两个男孩子一边跑一边喊,一阵风一样跑进了屋里。

九岁和七岁的孩子正是人嫌狗厌的年纪,那满腔的活力没处发泄,只能满山遍野地祸祸。

恰好现在孩子们又都放了暑假,山上的虫子果子们就遭了殃。

孙红拿了两条旧帕子来给两人擦汗隔背,又给两人倒了暖壶里的温水喝。

“谢谢大姐!你看你看,我们这一次有好多收获哩!”

孙利民忙着把竹篓里的东西倒出来,顿时,蝉子、蚂蚱、蜗牛、笋子虫……各种各样的虫子落了一地。

那些有翅膀的虫子甚至还特地摘去了翅膀,只能徒劳地扑腾那残留的翅膀尾端。

“我们给母鸡找了这么多吃的,还都是虫子,它们以后一定会下更多更大的鸡蛋给我们吃!要不是为了鸡蛋,我和利文就直接把这些虫子放进灶火里头煨了,大牛哥哥好像就是这么干的,听说味道也很不错呢。”这种话自然是引来了两个女孩子的嫌弃声。

“好好好,利民和利文都厉害,快喝一口水吧,这么大热的天气也值当你们满山遍野地给母鸡们寻食。跑便跑了,只是一定记得,不要往水边走。”林大娘这时候也从灶房里头出来了,看着满地的虫子,笑着叮嘱道。

“对了,利文的竹篓里面还有好多地石榴呢!我们在大泥巴山上刨的,待会儿洗干净了我们一起吃!”

盛夏正是地石榴成熟的季节,这种爬藤植物贴地长着,满山遍野都是,一到成熟的时候,整座大山便都被这甜蜜的味道笼罩了。

利文把竹篓里满满的地石榴都倒了出来,地石榴贴地长着,有时候还要长进泥里,需要从泥地里扣出来,所以上面沾着的泥巴不少。

不过这看起来不怎么干净的野果子却是小娃们的最爱,又香又甜,要不是个头太小,这果子甚至能和老地主家门前的那颗桃树上的桃子相媲美。

“圆圆啊,你怎么又在看书?小叔每天傍晚的小课堂我都听腻了,真是搞不懂,哪还有人自愿学习的……现在又不能高考了,好多学习很好的人不也还是来我们这乡旮旯了。”看着圆圆不错眼地盯着那一本密密麻麻的书看,孙利民不由心疼地抱怨。

“我看完这一点儿就不看了,学会了加减法,我才好算账呢!就像现在,你要问我这里的虫子有多少,是挨个挨个数更快,还是大家一起数再加起来更快?”圆圆一本正经地教训着这个最不爱看书的利民哥哥。

现在整个孙家最喜欢学习的就是圆圆了,毕竟她现在已经明白了系统那些话的意思,想要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必须得学习!

上一次学会数数之后系统已经告诉她了,要是能学会加减法,下一次要奖励她一只白切鸡。

圆圆也不知道白切鸡是什么鸡,可能是有漂亮的白色羽毛?但是无论是什么鸡,圆圆知道,鸡肯定是个好东西,能做成鲜美的鸡汤,还能下好吃的鸡蛋。

“那自然还是一起数了加起来更快,圆圆你从小就聪明。对了对了,等今天下午太阳落山了,我们一起去小河沟里翻螃蟹怎么样?”

“你咋还管你妹妹看书呢?你是不爱看书,但也别管你妹妹看书啊,翻什么螃蟹,要是落进了水里,螃蟹翻你还差不多呢!”林大娘不由骂道。

“好了好了,利文利民你们去把虫子杂碎了喂鸡去,那些笋子虫给我拿去灶火灰里头煨吧,我今中午再给你们蒸个鸡蛋羹吃!”林大娘一边叮嘱,一边又抓着笋子虫进了灶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