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4新的规划诏令传于朝野之间(1 / 2)

加入书签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b461acdb-66b2-496a-83d9-8c9a39bdc16e.png

黄沙之地,数十里草木难生,只有一种极为耐旱的'紫花草'偶然可见。烈日当空炙烤万物,外头热的甚至会出现雀鼠同洞的情形。

故而正午时分,露天之地是人影全无。

文成也正好有时间,坐在屋里细细看最新的报纸。

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事记版面里的那条'天后下诏改丧服制,自今后,父在,亦为母服齐衰三载。大礼聿修,颁示天下,此为永式。'

文成甚至出声读了一遍,不由两靥含笑。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cb6e84d2-8a16-4a99-ae8a-2f2da4f64699.png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b9aa7156-0136-46c4-815a-13b353511457.png

说来,自从有了报纸后,文成是期期不落的看,尤其是这一年多又加了各种京中'大事记条'后,她更是会每一份都仔细收藏起来。

正因身处边疆,山水迢迢,文成才更体会到报纸的分量,其上信息的要紧,以及将来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如她这般能得到京中宰相甚至是天后亲笔书信的人,实在是特例。绝大部分远离京城的边官,又没有京中人脉(有的话可能也不用到边境做官),对京中消息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如今却有这样一份报纸,上面写着京中最近的大事。

能让他们这些千里之外的人,也知道朝堂上又有什么庭辩,又有什么新的风云变幻。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fbeea7bd-5ab5-495c-9444-4048a3efb1e8.png

在京畿附近的官员眼中,所谓报纸最要紧的是其上的诗文和助人成名的价值,但在安西等边地,大家最先传抄的当然都是各种'中央'动态和新闻。

而报纸在当地官场传抄风行到什么程度呢?

文成只通过西域之地各州便知:因原版报纸数量还是少,想看到报纸的人又太多,以至于不但催生了专门负责抄写报纸的'抄报员'职业,甚至还有了专门负责检查被抄写报纸的'保头人'职业!

到底报纸是京城中"出版署"官方出版物,为防止抄写人擅自增减报纸内容,恶意传播错误消息,各州县都设置了'保头人'。专门负责检查官方抄报人的抄写内容,还会去民间溜达,抽查坊间有没有人恶意造假报。*

管中窥豹,只从这两个新职业的出现,就可知报纸的紧俏。

每旬报纸到后,那一两日安西的各级官员,口中谈论的就都是京中的最新消息,以此为风潮-一谁得知的'新闻'越早,说明身份越高,越早拿到报纸。而两天后还不知道京中新闻的人,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话,显得很没有面子。

文成是最清楚报纸起源的人之一。至今她手里还有一份珍贵典藏版,印自滕王阁上的报纸。

她捏着报纸,想起京中故人们,不由含笑。

而文成也嘱托过安西大都护薛仁贵,每次到了安西的报纸,一定给她留两份原版的-一之所以是两份,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给弘化公主的。

弘化公主,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之王后,是比文成更早和亲西域的公主。

文成在吐谷浑练兵,于大唐得到的是天后鼎力支持,在吐谷浑得到的就是王后弘化公主的支持。

吐谷浑久被吐蕃所威胁,只能背靠大唐,因此弘化公主在吐谷浑地位颇高。又因国王是个胆小优柔寡断之人,许多事索性就交给王后(反正作为属国,吐谷浑的军国大事原就是王后背后的大唐说了算)。

弘化公主也不是软弱的姑娘,她这些年风浪经得很多:当年刚和亲过来时,十几岁的小姑娘,就遇到了吐谷浑谋反的丞相想要挟持她,去投奔吐蕃......可见吐谷浑不但外忧还内乱。

而弘化公主能在这样的国家,牢牢稳稳待了三十年,如今还可以自行做主,划出少有人烟的沙州来专门给文成练兵,可见其能。

文成刚开始看报纸的时候,就见门帘一动,正是弘化公主进门,一见桌上就爽快笑道:"我就算到报纸该到了。"

她走过来坐在文成对面,因走的急,发上王后特有的金花冠上的几枚金花略微晃动,在烈阳下折射出刺眼的光。

文成都不由眯了眯眼:吐谷浑......极盛产黄金。

其实之前吐蕃数次派使者入京,想跟大唐瓜分下吐谷浑,并且表示若如此,两国永结同好。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f21c4649-8969-45de-a574-f0cb4eedbaec.png

但少不得有朝臣是信的:觉得与其备兵吐谷浑与西域,时不时与吐蕃短兵相接,还不如分一半吐谷浑给吐蕃,以最小代价换的边境平静。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26529313-0c9d-4015-9a83-eff24addc636.png

朝中眼明心亮的宰相们,尤其是领过兵的重臣们,也都很清楚:没有什么最小代价的和平,分了吐谷浑,只会壮大吐蕃。

当然还有一位宰相估计是从黄金考虑的--辛侍中在朝上斩钉截铁道:"吐谷浑是我们大唐不可分割的属国,是绝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eb429e8e-1093-4b6d-9b4c-581914d12e78.png

文成这一走神,弘化公主已经一目十行先粗粗看了一遍报纸。

果然最令她注目的也是被写在头版头条的大事记--"天后居然改了丧服制?!"

不比文成提前知道些内幕,骤然看到此事的弘化公主是真的被震惊了。

她惊过后又很快笑道:"只怕接下来,西域,不,天下各州县,各地官员都要为这件事争的沸反盈天了。"

https://www.bota.cc/files/tmp/img/83eb07ff-09b9-4181-877a-92d3b3acd0db.png

文成颔首,必会有巨大争议,但文成并不为此担忧,相反--

甚至这才是文成所预测、所庆幸的,报纸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前景:政治舆论以及观念的潜移默化。

她想起姜沃给她写的书信:一道政令和改革,不怕有人反对,就怕无声无息都没人讨论,更怕没人看见。

如今这道'父在为母齐衰三年'的诏令,随着报纸,迅速在大唐的地界上传开来,舆情交庆沸然。

这是件好事。

甭管有没有各州县的所谓大儒读书人反对,也甭管会不会市井之间升斗之民都可以指点朝廷政令的对错,但......有人讨论和持续关注的社会现象,才能形成舆论,才能激起水花。

文成看了好几遍这条简短却明晰的诏令解释,心下更慰:姜沃出海那一年,天后也给她来过两封信,但应当是政务繁杂的要命,

那信的墨痕都是断断续续的,一看就是在偶然有暇时才赶着写几笔。

而姜沃回京后,天后连笔触都显得悠然许多。

甚至......文成继续看着报纸:天后都有空腾出手来整理礼法了,还不是一桩礼法--

弘化公主并没有在意的一条大事记,文成注意到了:"天后下诏重释五礼之仪,共一百五十有二。"

何为'五礼之仪'?即吉礼、宾礼、嘉礼等五种仪制流程。

譬如'天子祈谷于圜丘'每一步该怎么做,'遣将时告于太庙'的具体流程又是什么。凡此种种不同国家典仪的流程,有一百五十二条。

这些礼仪面上都很重要,但实则,对真正的权柄军政一点都不涉及。

天后下诏要重释五礼之仪,那就是要礼部翻阅典籍把这些礼仪都对着古书找到且注释来源,没有个大几年,应该干不完这个活。

而太子......就在礼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