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1 / 2)
长秋宫
德妃一边喝着汤,一边紧紧地盯着乳嬷嬷给小儿子喂饭,生怕他呛着噎着。孩子养的精细,白白胖胖的,看着十分可爱。
“母妃,弟弟已经六岁了,您带他还跟小娃娃似的,以后怎么能长大。”郑琳用力戳了戳碗里的鱼,一口都没动。
“阿琳,坐好,谁教你这么用膳的,难道你也想像你那妹妹一般没规矩吗?”德妃斥了一声,话虽不好听,语气却也不算太严厉。
她觉得自己教这个女儿也算用心了,只是怎么还是这副样子,在外边儿还能端端公主的身份,回了长秋宫就跟没了骨头似的,半点仪态都无。
她下意识地就拿女儿跟郑盈比,半点不留情面,也丝毫没有顾及到人家亲哥哥还在场。
郑琳被她唬的赶忙放下筷子,她先是小心地瞅了一眼坐在身侧的郑显,见他没有生气,这才去看德妃。
“母妃,您好好的提她干嘛,我好好吃饭就是了。”她努了努嘴,重新拿起筷子,又给她弟弟郑恪夹了块儿肉,嘴里嘟囔道:“快吃快吃,母妃又凶人了,你再磨磨蹭蹭的,晚上就得饿肚子。”
两姐弟对了对眼神,郑恪突然意会,立刻扫开了乳嬷嬷的手,自己用力扒起饭来。
德妃放下手上的汤匙,调笑起他们俩来:“鬼精鬼精的,也不知道随了谁。”
母女气氛缓和,郑琳立马便眉开眼笑起来,坐到德妃身旁撒娇。“那不是只能随了您嘛,只有倾国倾城的德妃娘娘,才能生出我这般如花似玉的女儿呀。”
德妃给她逗笑了,又佯装嫌弃地戳开她的头。
郑显一直安静地用膳,他在这种时候,向来是插不进去话的。母子三人欢笑热闹,只有他安安静静的,与这样的氛围格格不入。
用完饭,宫人端了茶水漱口,襄姑姑一边捧着杯盏,一边低声说道:“听说,今儿个上午,五公主闹了些事儿,太后娘娘使人打了她手板子,伤的不轻,手都抬不起来了。”
她表情夸张,像是在说笑话,也没有顾及在场的郑显。
德妃洗干净手,又拿帕子拭了拭嘴角,笑道:“是么,她又惹什么事儿了?”
她又说道:“不过……以她那性子,太后是该好好管教管教,否则岂不仗着圣宠翻了天去。”
德妃把身侧已经吃好了的小儿子拉了过来,伸手细细地揉了揉他的脸,侧过头状似无意道:“三皇子,你觉得呢?”
郑显排行第三,郑恪还未出生之前,她也如唤郑琳一般亲切地叫他的名字。
“阿盈妹妹年纪小,尚不懂事,父皇疼爱纵容些也是正常的。只要内书房的老师细心教导,总不会出大错。”他先提了皇上,再说了老师,回答的中规中矩,面上也看不出来疼惜妹妹的样子。
她点了点头,强迫自己耐着性子与他说了几句话,随后便让他回去歇息了。
郑显恭声告退,方才出了门,在转角处突然撞上了端着水回来的襄姑姑,水渍撒了一身。
“哎呦,是三殿下,老奴眼睛花了,没瞧清楚,您别见怪。”她只是嘴上客气,却也不见她擦擦,这若撞上的是郑琳,她指不定立马下跪磕头了。
郑显掸了掸袍子上的水,眸光晦暗。“襄姑姑,我便算了,下次可要长上十几个心眼子,莫要撞上了贵人。”
他语气正常,说的话也挑不出错儿来,可这位存在感向来低的皇子盯着她一字一句的说着,襄姑姑愣是在这大伏天儿里渗出了一身冷汗。
她回想方才,不过是说了五公主几句嘴,郑显应该不至于如此。他对郑盈这个妹妹,向来不假辞色。
话说完后,他没再看她一眼,径直往宫门走去。
“母妃,您刚刚那么说郑盈,哥哥会不会生气?”小儿子缺觉,早早由乳嬷嬷带去睡了,只剩下母女二人坐在妆台前。
她挑了个漂亮的盒子,拿起来放在鼻前嗅了嗅,不一会儿又拿起了另一个。
“傻丫头,他是你哪门子哥哥,你可只有恪儿一个弟弟。”德妃抓过她手里的那盒子香膏,抹了些在手上,又用手指晕开了给郑琳敷脸。
“可是您从前待阿显哥哥也很好的呀”她不明白,郑显对自己那么好,为什么母妃还是让自己不要与他亲近。
那香膏抹在脸上润润的,香味恰到好去。德妃给她拢了拢耳后的头发,低声道:“你跟恪儿是我肚子里出来的,那怎么能一样。再者,只要徐家跟你堂舅舅在,你弟弟……未必没有一争之力。”
虽说中宫有子,可是皇帝登基后并没有立储。圣上身体康健,最少都能再活个十年,等到那时,她的恪儿也大了……
“可是母妃,堂舅舅真的会帮我们么?”她下意识地道。
郑琳心里自然有个亲疏远近,比起郑显,她当然还是希望自己的亲弟弟好。只是徐延……她一直都怵这位舅舅,即便所有人都说他脾性最是好的。
德妃替她梳发的手顿了顿,沉默片刻后道:“你舅舅姓徐,他如今能坐到这个位置,我可不信他没有更大的野心。若真有那么一天,他会不懂谁坐上那个位置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母女俩说着话,窗外夜色渐浓,暖黄的烛火不时刺啦一声,划出一道亮眼的火花。
郑显走出长秋宫,两侧高砌的红色宫墙,夹着一条狭长不见底的宫道,不时有宫人来来往往,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小太监。
“荣保,公主伤的重吗?”他缓缓走在石砖道上,夜晚的风还带着白日的热气,佛在面上只让人觉得心情烦躁。
小太监提着宫灯的手晃了晃
他疑惑,三殿下向来都是很少过问五公主的事,即便那位小公主总是喜欢跟在他身后跑。“回殿下,太后身边的于嬷嬷亲自行的刑,手上……重了些。”他咽了咽口水,不知道该如何说下去。“不过,皇上来的及时,也宣了诸位太医到永宁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