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2)
领头的是陆家的大家长陆老头陆大金,当年陆大金是逃荒到大河村安家的,在当地没有亲朋,这些年陆家的日子却一点点过起来了,可见陆大金是个心里有成算的。
陆大金身后紧跟着大房一家子,陆江与妻子蔡小娟,三个儿子,12岁的陆家长孙陆杨,领着两个弟弟陆松和陆柏。
陆大金知道读书的好处,所以家里条件好了以后,男孩子以及陆浅,只要能念书的,那就一直供上去。
陆川在部队里升得快,也有初中毕业去参军的原因。陆浅和陆渝甚至念到了高中毕业,虽然因为户口的原因没在城里找到工作,可陆渝去年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大队的小学老师,每个月不仅算满工分,还有5块钱的补贴。
因此陆家大房的三个孙子目前都在大队小学里读书呢,此时应该是放学时间和下工时间差不多,两方人马半路上相遇,就一起回来了。
大房一家后面是孤零零的陆家老二陆海,陆海耷拉着脸,身边并无其他人,叶清这才想起来,陆海的妻子陈红香带着二房的三个孩子回娘家去了。
陆海和陈红香本来算是家里的小透明,原因就在于在一年之前,也就是陆海和陈红香的婚姻走过八九个年头的时候,二房仅有两个闺女,陈红香没生出儿子,腰板不硬。
所以在家里一直是任劳任怨的角色,还被分配住在土坯厢房里。
去年年初,陈红香第三胎终于争气生了个儿子,二房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硬气起来。
小儿子站住之后,陈红香就琢磨着一件事,到今年,二房的长女陆桃儿和次女陆杏儿一个十岁,一个七岁,正好是念小学的时候。
按照陆家大房的例子,孩子到了七八岁可就要送去念书的。
陆桃儿耽误到十岁还没念小学,显而易见陆大金虽知道念书的好处,但也重男轻女,不乐意送孙女念书,因此一直没开口。
由此又印证了陆浅的团宠人设,陆大金不想供孙女,却把女儿供完了高中,可见重男轻女也是分人的。
以往陈红香没底气,也不敢给女儿争取,可是现在有儿子了,她就琢磨着为什么大房三个儿子都能念书,二房就不行?她和陆海赚的也是满工分,更别提家里有老三的津贴,从去年开始,还多了老四的工资。
陆家并不缺钱,她的女儿怎么就不能去读书?
既有为女儿不平的心思,也有给二房争气的心思,反正陆海前两天就在饭桌上提出要送女儿上学的事,结果陆大金没松口,转天,陈红香就带着三个娃回了娘家。
陆家根基不如坐地户深厚,陆大金给大儿子二儿子找的都是本地大姓的媳妇,所以陈红香是有娘家撑腰的。
按照叶清的分析,如果家里一切顺利,也许这件事陆大金会妥协,因为他好面子,老二媳妇一直住在娘家怎么行?外面会怎么说?
但现在发生了陆川退伍的事,这可是一个极大的变数。大队小学一个学生一年学费三块钱,两个可就是六块钱。大房还有三个呢,大孙子更是眼看着就要去公社念初中了,那花销一年就要十几块钱。
逃过荒的陆大金在钱财上很有些抠门。
陆川没了津贴,也不知道部队有没有给安排工作,要是没安排,那家里的收入马上就少了一大截,小儿子陆渝手头散漫,一个月五块钱也就能交回来两三块。
其实这一大家子的花销和他自己的私人小金库,以前都靠着陆川呢,现在晴天霹雳,陆川竟然要退伍回家,陆老头要不是经事多,也想和三儿媳妇一样,晕过去得了。
一家人反正兴致都不高的样子,又等了十分钟,收拾得十分体面的陆渝回来了,沈桂芝一声令下,开饭。
饭摆在陆大金和沈桂芝那一屋,炕上一桌,炕下一桌。
炕上这桌坐着陆大金、沈桂芝、陆浅、陆渝、陆老大陆江、陆老二陆海以及长孙陆杨。
地上这桌则是大嫂蔡小娟、大房的两个小儿子和叶清,本来还有二嫂陈红香和二房的三个孩子,眼下人家回娘家了。
陆家的餐桌可谓是阶级清晰、泾渭分明,重要人物和不重要人物完美分开。
蔡小娟作为连生三个儿子的长媳,是不重要人物里最重要的一个,因此她有一个不错的工作,那就是给地上这一桌人分饭。
晚饭是一盆玉米粥,中间一盘清汤寡水的炒白菜。至于其他菜,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哪有其他菜,唯有白菜和萝卜,每年秋天都会在地窖里存上不少。
反正在原身的记忆里,不是炒白菜,就是腌萝卜,然后就是玉米粥,玉米碴子,红薯粥里放个几粒米。
中午还能吃点干的,但也就混个七分饱,这在村里已经算不错了,现在大环境就是如此。
蔡小娟分饭的时候一般不会搞什么大的幺蛾子,勉强算是公平,因为大房是不希望陆家搞分裂的,他家负担最重,三个儿子念书,不分家那是最好不过的。
一顿饭吃得沉闷无比,陆大金脸上的皱纹都要纠结到一起去了,根本没人敢顶风说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