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2借腹26重华宫的郑贵妃(2 / 2)

加入书签

而郑家全家下了大牢的那一天,宫里的郑娘娘,却反而等来了已经太迟了的册封。

慈宁宫孙氏为慈懿皇太后,生母郑氏为仁寿皇太后。

看来,一码归一码,虽然郑国公倒行逆施,法理不容,但郑氏的恩情犹念,之前未发旨,不过是如传言般,顾念郑太后沉疴,难以受封罢了。

如今娘家“意外”倒台,想来是怕郑氏会因此而被人轻瞧受委屈,这才连忙降下了旨意只可惜郑太后身子未愈,仍然是缺席了自己的册封典仪。

不过,无论如何,皇上的孝心是无可猜忌的了。

打倒了国公府,封了个西太后,这位先时还踌躇满志干劲

儿十足的年轻帝王好像是被近来连番的事情耗费了经历,竟然显出了懈怠来。

每日的早朝只让御前太监出来宣布一声把奏折交到内阁,就连面儿都不露了。

首辅何老大人直发愁,拉着司礼监掌印豆公公说了半日的话,问皇上这是怎么了,可是内宫出了什么事端。

谁知这个小豆子,真像是一颗铜豌豆,嘬嘬牙花子,“老相爷,您可别为难奴才呀,内宫的事情,就是杀了奴才,哪敢往外露半个字呢”

到最后老大人耍起无赖来,直说他要再不给句准话就要去闯宫了,小豆子才半露不露地道“唉,还不都是郑家那一伙罪人可恶老相爷,您得明白一个道理,皇上年轻心热,就是老皮老脸的,犯了什么大错都还得难受一阵的,何况是个少年人呢从前当皇子的时候就一心亲近外祖家,就因娘娘和国公府不亲的关系,还同重华宫娘娘闹别扭呢。您说,一介天子,让人这么打脸,他心里能好受吗”

这一番话说的有水平,何首辅一下子就听住了。

这大臣和皇上既是相辅相成,又得斗智斗勇争锋,皇上为个错看国公府的事情竟然一蹶不振,大臣的机会不就来了。

打这天起,朝中大臣,渐渐都有了小动作。

也都是从小豆子的这一番话上出不愧是集云亲手调教出的人。

他说这话当然就是为了搅动朝局给高嘉珩添乱,但,话里的意思却是并没有多少夸大和捏造的。

本来嘛,这世间的道理,就是蹦得高就一定得跌得重,不想疼就一定得趴得低,再没有一点折扣的。

所有心高气傲自以为是的人,只要打疼一次,就容易比别人更天崩地裂、更一蹶不振。

这是再没有错的道理了。

黄昏将至,无心朝务的皇上又拨冗前往重华宫,与仁寿太后请安。

和几日前的大门紧锁不同,重华宫竟然几有恢复了往日荣光的势头,人来人往,门庭若市,都是送东西讨好献媚的宫人。

高嘉珩示意一路跟着自己服侍的御前太监和仪仗留在原地,自己背着个手,一脸官司地向里头慢慢走了进去。

走了没几步,有个穿着朴素的媳妇儿模样的宫人迎了出来,走得略快些,竟显露出腿脚不便来,有点儿高低脚正是曾被高嘉珩好折磨了一番,又扔出宫去了的腊梅。

按说如今不过一介民妇,见了高嘉珩这个一国之君理应战战兢兢才是,腊梅却是肃着眉眼,张手略略一拦,言简意赅道“圣上留步,娘娘还在念经。”

高嘉珩连忙站定,很平和地回道“好,那朕就在这里等一等吧。”

其实念个什么经啊,集云才不要没事儿给自己找别扭呢,离世界终结也没多少时间了,她早先埋下的钉子也一个接一个扎到了地方,只差最后的一枚,若要应,就是应在太皇太后那里如今躺着挣分儿就行“娘娘念经呢”、“娘娘身子不适,想请太医来扶一扶脉”,她面儿都不用露,就接着底下人的这些只言片语,都足够好使了。

她这会子是在里头吃烤羊腿呢点了好些个檀香遮掩味道,才瞒得过去。

腊梅站在外头守着,也不说话,也不搭理高嘉珩,仿佛让九五至尊站在这里受冷遇并不算是什么大事一样,只在高嘉珩没注意的时候,才赶紧舔掉了嘴角的一点儿辣油。

从黄昏站到夜深,里头才又打发出来了一个战战兢兢的小宫女,抖抖嗦嗦地回话道“回圣上,娘娘说请圣上回转,以国事为重,不必在此盘桓。”

高嘉珩连忙道“朕与母后请安过后就回去,否则无心别事。”

小宫女愈发忐忑,小声道“可、回圣上,娘娘已经歇下了。”

高嘉珩神色一黯,倒是也不多纠缠,冲小宫女点点头,向腊梅很客气地道“那朕明日再来,夜里若是母后的症状又重了,还请不论多晚都打发人到乾清宫传一声。”

腊梅很短暂地干笑了两声,寸步不让地道“还请圣上不要为难奴婢,这总要看娘娘的意思。”

高嘉珩连忙点头,道“那是、那是。”

一边果然慢吞吞地无功而返了。

第二日也果然又来。

集云现在是只等着太皇太后那头儿的好消息,实在惫懒再应付高嘉珩,管他再来多少次,一向是不见的。

脾气上来了就要村一村他,派最混不吝的腊梅出来传话,“娘娘正念经,偶有所得,皇上六根不清净,且身上带着罪过,恐冲撞了念经,您请回吧。”

高嘉珩一点儿不敢有脾气,立刻回避。

极偶尔,能有个不是夹枪带棒寒碜他的只言片语传给他,比如“回圣上,娘娘说了,鱼阳背主可恶,这样的奴才是不能留了,请圣上处置。”

高嘉珩就跟得了什么仙丹一样,喜形于色地连声答应,仿佛这就代表着母后还愿意搭理自己,他就知足了。

回过头就赏了鱼阳“加官晋爵”,也就是给面上一张一张贴油纸,把人活活闷死的酷刑。

再比如,又颐指气使地要求高嘉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