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江南水泽14 上百斤的粮食(1 / 2)

加入书签

直播间的镜头,跟着姜明泉从捕捉螃蟹的现场回到村子口的时候,直播间里意犹未尽的观众还在刷着“不过瘾”,“还要继续看”的评论。

毕竟影灯儿的运镜水平满分。

时而近景,时而远景,不仅把镜头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拍得真实有趣,还能快速捕捉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奇趣画面。

某个小娃儿在河边泥坑里滑倒,被身边的大人一把拎起来,裤脚夹了一只张牙舞爪生气的大螃蟹,正准备号啕大哭的小娃儿瞬间美得冒出鼻涕泡。

某个小伙子捅了一个螃蟹窝,大螃蟹一窝蜂地涌出来,急得旁边的伙伴嗷嗷乱叫,一群人冲上去手脚并用,飞快地捡起那些螃蟹往岸上扔。

……

诸如这样的画面层出不穷,高潮迭起,就算主播几乎没说什么话,直播间的观众们也看得乐不思蜀,完全忘记了时间。

直到姜明泉要去接收粮食,看了大半天捉螃蟹的直播间观众,犹不过瘾

承诺明天上午继续带他们看捉螃蟹之后,姜明泉才带着影灯儿准备直播接收粮食和交易螃蟹。

五百份的螃蟹预订订单早就结束了。

目前直播间在线人数是7909人。

虽然很多人对蓝水蟹心存疑虑,但也不妨碍有很多人,在确定十斤一百元到两百元的价格之后,尝试下单。

晒谷场上,排在队伍后面的人,伸长了脖子,想看一看前面怎么换粮。

自家老母亲速度快,排在第一个的周九格看起来有点紧张,泡在水里一天皱巴巴的手,手心直冒汗。

他把刚抓来最大一筐的蓝水蟹,交给坐在桌子后面的行商小哥,咽着口水,跟他一起统计数量。

似乎为了让安平村的人安心,这位外地的行商小哥让村长周成站在一旁,盯着称量和算账。

行商小哥把放在地上的大秤调好,给他看了一眼,有拿起桌子上的杆秤,对他说道:“捡大只的放上来超过一斤放这个盒子里,没到就放另外一个盒子里。”

他说的那个盒子,周九格从来没有看见过。

原本是扁扁的模样,不知怎么一拉,就成了一个带着小孔的大盒子。

周九格头脑有点发懵,只能跟着行商小哥的指示去做,他手忙脚乱地捡了几只最大的螃蟹,一只只放在杆秤的秤盘上。

每一只的重量,都超过一斤半,秤尾部高高翘起。

杆秤过了一遍的大螃蟹,在盒子里放了六只,十斤六两。

这位外地行商小哥手脚非常麻利,不仅手里记录得快,一转眼,那个盒子已经封住,放在一旁。

周九格看着自己螃蟹称斤数量越来越多,再看看旁边堆得高高的谷子,心头一片火热。

在直播间数千观众以及晒谷场安平村男女老少的关注下,姜明泉称了五盒十斤重的蓝水蟹,才找到一只正好一斤重的螃蟹,把它放在桌面上。

她对站在旁边的周成说道:“周叔,后面时间赶,现在一斤,半斤重的螃蟹,我各取一只做为标杆,后面得螃蟹就不一一称重,直接以这种为标准分类称量了。”

“这……”周成本以为直接称重就好,没想到还需要区分大小,“不知大小有何区别?”

“我看你们这批的螃蟹个头大,所以临时变了计量的方式,大家可以选择直接称重,我全部按照十斤螃蟹两斤粮食的价格给。如果觉得自己捉来的螃蟹个头大,可以来我这儿按品级给价钱,超过一斤的螃蟹,十斤算三斤粮食,半斤到一斤重的螃蟹,还是十斤换两斤粮食,小于半斤的螃蟹,我只能十斤给一斤的粮食。”

周成也在私塾待过几年,学过认字和算术,听姜明泉一讲,便马上明白她的意思。

多了分类的称量法,对周九格这样大部分都抓大蟹的人,利益更高。

如果大小蟹混杂,那干脆就统一一筐称重,大小同价。

距离天黑还有好几个小时时间,姜明泉也不着急,把第一位村民的螃蟹秤完了。

“阿婆,你家的大蟹占一多半,剩下也都是中蟹,小蟹的数量很少,我给你分类算粮怎么样?”姜明泉笑着问这位阿婆。

早在姜明泉和村长说话的时候,周九格的娘就竖起耳朵,听得极为认真。

她虽然目不识丁,但年轻时经常去镇子上赶集卖货,家里也都是她掌管钱财,所以听完,在心里稍微一琢磨,就知道她家把螃蟹分类算,能拿到更多的粮食。

她听完,立刻点头说道:“就按大小算。”

“你家一共装了二十三盒十斤重的大蟹,十一盒十斤重的中蟹,五盒十斤重的小蟹。69加22加10,你家一共可以换到一百零一斤的粮食。”

姜明泉算完粮食的数量,声音响亮地大喊出来。

原本还颇为喧闹的晒谷场霎那间一片寂静。

在场之人,除了姜明泉和三位碧空站派来的守卫大汉,完全呆滞了。

他们难以想象这个数字。

一天抓螃蟹,就赚到上百斤的粮食?

“小……小小哥儿,”自觉吃的盐,比年轻人吃得米还多的老阿婆,听到这个数字,吓得舌头都要打卷了,“这么多?”

“你家的螃蟹大,自然就卖得上价格。行了,让你儿子过来扛米吧!你儿子太厉害了,怎么逮到这么多螃蟹的?”姜明泉指了指站在旁边完全成了木头人的周九格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