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心照不宣(1 / 2)

加入书签

皇帝在各地,乃至委托自己手下,在中原各处地方,去搜寻一些无家可归,和无人看顾的小孩。把他们都召集来,加以教育和培训。

这些小孩不管来自于何处,一经进入少年堂,就全部改为大汉国国姓。男的就叫家某,女的就叫佳某

他们接受朝廷最好的教育,这里有大儒和大家,也有各种各样专长的专家。让他们享受最好的环境,住的是朝廷修建的学校,吃穿的是朝廷的配给。

朝廷唯一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把自己转变成各行各业的人才。

朝中的官员对皇帝的举措,当初最早是抱保守观点,毕竟大家在这个时代都知道,召集这些孩子,无非就是为了自己卖命。

而大家也感觉是心照不宣,毕竟能够活人一命,就是最大的恩德了,何况能够让人出头呢

自唐末以来,各地割据势力和军阀,大肆招募属于自己的义子军,增强自己的势力和管辖范围。

大家一般都会笼络手下将领,把他们收取成为自己的义子,而自五代以来,许多将领就是因为成为一方诸侯义子而出头。

皇帝当初从还没有登基开始,就已经启动了这个行动,到他登上大宝,主动提出和敞开对外进行这个行动。短短不过两个年头,如今人数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人。

因为这些小孩年岁从几岁,甚至更小的年纪,以至于到十五六岁的都有。一般人都会认为,皇帝最先启用的,肯定就是年岁大的孩子,毕竟这些孩子,可以最快的成为可以驱使的对象。

可是年初的时候,皇帝却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在经过礼部的考核后,启用了一个叫家良的十四岁少年,让他出任一县的县令,当真是跌破了满朝文武的眼睛。

虽然当时礼部比较含蓄,希望皇帝可以把家良留在京城,先培养两年后,再给他一任外任的职务。

后来事实证明,少年皇帝不是放肆胡为,那个少年家良到任之后,不但把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多次得到了礼部的赞赏。

如今那个少年家良,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人物,不但成为年轻一代的表率,还是最年轻的县令。

虽然没有亲自感受过少年的教育,但是看到这些少年的行动,丝毫不弱于自己这些军院出来的高材生,还是着实震撼住了。

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把车上的人都送上了船去,知道自己虽然还是要沿路在岸边护送,可是对于一切在河道上的变故,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大作用。

不过自己三人肯定要驱车快速前行,在前一个落脚停靠点等待。想着这些少年的行动,很想可以上船前去同行,去看看他们会究竟怎么做。

可是任务里面却是没有这样安排,自己三个人只有陆路的支持。

叼草的少年家隆看到一切就绪,拱手道别,不管是任务的交接,还是对对方的信任,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便也快速的上船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