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4议战(1 / 2)

加入书签

“所有……我知道的,都在那张纸上了……”

那敌哨遭受重刑,已是精神恍惚,跪倒在地上,声嘶气竭地道:“你们答应……放了我,给我、治伤……”

沈行约表情微微一变。刑审的军官立马有所觉察,抬脚踹在那敌哨背上。

一声惨叫,那人被踹得趴下,不住嘶气,十分痛苦地蜷起身子。

沈行约蹙眉道:“你自己交待,朕不想再说第三遍。”

又道:“给他简单止血,包扎一下。”

等候在外的军医入内,为其包扎。那敌哨脸色惨白,缓缓吐出一口气,道:“朝中丞相调集军队,调遣各州刑徒军,对外宣称、二十万大军,实则……实则只有十四万……”

沈行约眼中闪过些许思虑。

他所说的这些,与燕廷那边,暗中联络的将军府长史马鸿所言一致。

据马鸿递来的消息,燕廷上下对这一战尤为重视,向各州郡强制征兵,才凑齐这十四万军队。

未来萧关一战,将会是一场划分燕朝命运走向的决定之战,因而燕廷将绝大部分兵力派往萧关固守,只拨了不到两万人,把守充州防线。

“小人所在的云崖台,北口兵力有三万、三万余人……其余两段驻兵情况,小人不知……”

“负责督战的将领有谁?”沈行约问道。

“朝中……张太尉亲自挂帅,云崖台的首将,乃是幽州总管、上将军黄丰……”

“张太尉。”沈行约道:“张书维?”

“是……”

沈行约冷嗤一声:“想他一把年纪了,还带得动兵?”

敌哨观察他的脸色,吞咽口水,眼中带着畏惧,不知如何作答。

沈行约紧接着问:“说说吧,驻防云崖台的首将黄丰,给你们下达了什么作战指令?”

沈行约说罢,晦暗的双眸转动,视线犹如一支寒箭,疾射而来。

在此之前,沈行约接连抛出了几个问题,内容并不直切要害;而这一次,则是问到了关键。

“小人、小人不知……”

敌哨猛一顿,立时慌乱起来:“小人在军中当差,不过一无名小卒,如何能够知晓上峰的计划?!”

沈行约目光审度地看着他:“那就把你所知道的,一字不差,照实再说一遍!”

敌哨被他威压的目光震慑,骇然后退,身后军官厉声呵斥,便只得硬着头皮,将方才所交代的话复述一遍。

气氛肃穆的大营中,沈行约的目光牢牢锁定。

直至对方说完,他脸上那阴沉的表情仍未变其分毫。

“陛下……”敌哨眼里迸发出对生的渴望,很怕失去利用价值后,即将迎来一命呜呼的下场,痛声道:“陛下!小人所说句句实话……陛下!饶我一命吧!”

沈行约略一抬手,军官会意,便将人带下营去。

望着桌前一纸供词,沈行约端起茶盏,边喝边思索着,方才从敌哨口中得到的信息。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被审讯的过程中,前后所描述的内容,往往会出现细微的偏差。

这是由于受到环境、记忆、情绪等诸多方面影响,产生的一些细节性矛盾。

不久前,这名敌哨受审的经过,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而这些无关实质的细微差别,并不证明对方撒了谎,相反,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如若两次所述内容完全一致,那才是真的有鬼,证明是对方提前准备好的说辞。

沈行约将那信纸提起,微微出神。

王福悄声来到他身侧,请示道:“陛下,那名敌哨已被押下,您看,是把他……?”

“先关起来吧。”

沈行约道:“其余人都到了?召他们进来。”

少时,众人来到大营。

沈行约屏退左右,门外值营的士兵拿起武器,在距前军营五丈外值守放哨。

战前时刻,军中形势如同一张弦满待射的弓,令所有人都自发地警惕起来,谁也不敢在这时候麻痹懈怠。

以至军中每有议会,整片前营都会被严密封锁,连只鸟都飞不进来。

除此之外,军队中执行密令十分严格。

军中大小将领,各领分职,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

此前,在驹骊整军时,凡军中士兵,皆登记乡籍亲族;而今时局特殊,沈行约重起军中连坐制,一人泄密,全族连坐。

是故,无一人敢以阔论军事,私传情报。

大营内,众人分立帐下,商议战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