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憾事(2 / 2)

加入书签

而矮几上,还摆放着一大碗不知什么玩意儿。

他凑近一瞧,只见一碗泛着蜜色光泽的仙草冻装在一只大粗陶碗里,陶碗内还搁着几块化了一半的碎冰,杨梅和甘草的清香随着冷气钻鼻,叫人心神为之一醒。

“嗬,这小子……人小鬼大。”

且说那头陆嘉志回到家,娘跟大姐也回来了,正在灶房忙活,他便将从常家打包回来的吃食递过去。

吴玉芝接过来一看就诧异道:“哎哟,好多肉,哪来的呀?”

陆嘉志笑了笑:“今日常先生请我炙肉,这些都是剩下的,实在吃不下,便叫我拿回家吃。”

吴玉芝拿筷子一扒拉,发现碗里竟有十几片五花肉,还有三根羊排,虽然都是炙好了的,但五花肉可以用豆角回锅炒,羊排热一热剪开就是一道菜,如此一顿晚饭便轻松搞定。

于是对儿子道:“这多不好意思,回头得让你爹多拿点米过去才行。”

陆嘉志应声是:“还是娘考虑得周到。”又打量了眼灶房,问,“娘,仙草冻卖光了吗?”

吴玉芝被他这一说,倒想起来了,赶忙从锅里端出一盆凉粉,切碎,浇上杨梅汁,让他给常秀才送过去。

还好,她特意多做了份自家吃的。

陆嘉志点点头:“还是娘厉害。”此刻他对他娘那是满心的佩服,简直如有神通。

吴玉芝戳他额头:“净会拣好听话来哄你娘。”

陆嘉志笑:“实话呀,娘就是很厉害。”

吴玉芝便眉开眼笑地拿了肉去做菜,很快,饭菜香便飘得整座院子都是。

夜色浓黑,陆嘉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常先生讲的那个故事,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说是别人的旧事,其实就是常先生自己的经历罢。

爹跟他说过,常秀才不到二十岁就是秀才了,而且曾在白鹭书院求学,如今又是孤家孤人。

和他所描述之人,无不对应。

但今日所说的这些细节,估计连爹都未必知道。

常秀才自嘲为“蠢货”,他并非没有一点赞同。

读书科举,是一条追逐功名的道路不错,但踏上此功名路,为的无非也是过日子,过更好的日子——温饱不愁,立身无忧,抱负可展。

若只是为考而考,又有何意义?更别说,还要罔顾家人,于他而言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只是当着人的面,陆嘉志自是不好说得太过,“痴人”一词,倒再适合不过。

但无论如何,常先生的经历,对他的冲击实不算小。常秀才十七岁考中秀才,已算少年天赋,却迟迟跨不过秋闱那道坎。

多少士子同他一样,皓首穷经,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可到头来真正金榜题名的又能有几个?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为过。

科考之难,一言难以说尽。

那么他呢?他可以做到吗?

陆嘉志不由勉励自己,得更抓紧些,刻苦些,唯此或能闯出一条路,以免徒增憾恨。

自这日起,陆嘉志将自己起床的时间调早了些,卯时正就爬起来,出门跑步,回家看书。

眨眼入了秋,天气总算比先前爽快了些。

但这些时日,陆嘉志晨起锻炼都不曾见到冯大娘的身影。

杏花村就这么点大的地方,村头公鸡打鸣,一传十十传百,不出一刻,全村公鸡便会被传染着争相高歌。

是以,梁家的事也很快就传开了。

农家妇人吃过饭没事干,惯爱搬张矮凳凑在一处磕牙,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遍,就有人提起,梁家那嫁出去的大丫,前不久又糟了丈夫一顿毒打,当下见了红,夫家人才知道梁大丫有了身子。

她那夫家一家子都是蔫坏种,梁大丫落胎后身子本就虚弱,她那公公婆婆还抠着不愿给她买药吃,如此便一直缠绵病榻,下不来床。

好容易挨到大丫的哥嫂过去瞧了一趟,请了大夫抓了药,这口气才吊住了。

但也就是吊着口气而已。

梁家是村里的贫下户,一家子就靠佃来的几亩薄田过活,攥着嫁了三个闺女的聘银,才勉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精穷得很。

原先梁大丫的大哥大嫂还不愿去瞧她,毕竟在他们眼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过得什么日子哪是他们能说了算的。但冯氏到底放不下亲闺女,心里头着急上火,硬撑了没两天就倒下了,儿子们怕担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不情不愿地上门一趟。

待上得门去,梁家大郎见自家妹子病歪歪的,气儿仿佛只进不出了,还睁着两只眼,凄风苦雨地掉眼泪,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便油然而生了几滴,一时也有了几分胆气。

于是就跟那家子坏种说,妹妹无甚过错,又怀过身子落了胎,要折腾没了,他非得上衙门找理去!

夫家人心肝黑、脸皮厚,一点儿也不怕大舅子骂街。

却怕官老爷,一听要上衙门,升斗小民忙不迭牙齿打颤。

村里人把这事当作饭后瓜子,一连嚼了十多日。

陆家人自然也听了个全须全尾,陆嘉志想起冯大娘那张憔悴的脸,心里既唏嘘又憋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