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分守己(2 / 2)
越想李善越是心头生恨,要不是李德武那厮,自己至于落到这般境地吗?!
我就从来没打算过以诗才扬名!
至于用拼音记下那些名留青史的诗词,只是为怕自己日后忘了前世种种……只是一份怀念而已!
喝了两杯水,两人顺着石子路慢慢踱过去,身侧的小蛮叽叽喳喳,声音清脆悦耳,李善忍不住在心里盘算,小蛮是前年来的,当时十三岁,现在十五岁,如果算虚岁应该是十六岁……也差不多了吧?
一路走到村子南侧,一条不算太宽的河流出现在视线中,李善驻足河边,低头看了看,河水潺潺,清澈见底,只可惜无鱼儿。
这条河当日是苏定方和凌敬议定挖掘,工程量不算大,内与村内引水渠、两头水潭相连,外接邻村小河,直通泾河。
工程量不算大,但在这个只能靠人工的时代也不算小了,上半年,时常见到十里八乡的青壮在农暇时来出工,换些铜钱……不过挖的黏土都被烧制成了转头,最近一段时间,得益于将作监的小吏、匠人,红砖在长安城内的销路非常不错,算起来还赚了不少。
抬头望去,过了这条河是一片平整的农田,一阵微风吹过,拂得田中的作物一阵摇摆……之前李善还以为这是小麦,还奇怪呢,这麦子怎么这么高,后来才知道这是粟。
所谓的粟,就是后世俗称的小米。
李善是农村娃出身,可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但他前世的老家,基本不种麦子,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以及豆、高粱、甘蔗、玉米、桑这些作物。
前些天王仁表来访,李善问起相关的事才知道,这个时代关中种植作物,寻常农户是以粟、黍为主,也就是小米、大黄米,种植麦子的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大户手中。
原因也很简单,政府征收税,收的就是粟米,只有不能种植粟的地方,才允许缴纳稻子和麦子,如果关中种植麦子,就要换成粟米,一进一出,寻常农户就要吃亏不小……只有大户人家才会吃麦食,毕竟口感要好的多。
正在那儿琢磨呢,在河边一边采花一边哼唱的小蛮突然直着身子,“郎君,马周来了。”
李善回头看见马周快步而来,如今苏定方随军西征,凌敬每日都要去天策府,李善自己也要去太医署授课,而马周这货每天醉生梦死……如今庄子已经不卖酒了,但还是产酒,这是为伤科准备的。
见多了醉醺醺的马周,李善有时候真怀疑这是个同名同姓的……这货是怎么在贞观年间被简拔而起,居然白衣卿相,难道李世民瞎了眼?
“又有人送来递帖……”
“最近身子不适……”李善随口道:“这个理由用多了……还就是最近忙于推敲好了。”
马周咳嗽两声,“只怕这次难以回绝。”
“嗯?”
“宫中传话,明日午时赴宴。”
李善呃了声,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入宫了,那个李渊亲手赠予的鱼袋基本就没用过……当然了,不想入宫,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李建成,比如李世民,比如上一次入宫又撞见又被训了一顿的崔信……就在那一天之前,李善几乎是被硬生生拽到平康坊,被灌醉了后又写下一首好诗。
嗯,从那天之后,李善就缩在了庄子里不肯冒头了……绝不因为怕再被崔信逮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