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2 / 2)
“哼。”梁明光冷了脸,把打开了的手表盒又给盖回去。
梁辞讪讪,不敢再说话了。对她哥来说,舍命救人不是什么高尚事。为了救人,爸妈没了,自己唯一一个妹妹落了一身病。英勇救人这个词就是催命符。
兄妹两个坐在屋檐下沉默,许久都没怎么说话。
梁明光突然转身回了房间去,吓得梁辞把心提了起来,她是真怕她哥生气。以前小的时候,她哥被她气着了,动手就咔咔一顿揍。后来爸妈没了后,她哥生气就是自己生闷气。但就是生闷气才让人觉得怕呢,她都宁愿她哥揍她一顿算了。
没一会儿,梁明光拿了两封信出来,都是来自京城的。看上面的字迹就知道是程铮写的。
程铮的字很好看,她想过要学,但是找不到精髓,反而难看,也就不执着去学了。
两封信都没拆过,寄过来也挺久了,今晚才被梁辞打开来。
其实信上写的什么,和她之前猜的差不多。八月初寄来的信问了她考试的情况,随后没几天,八月份中寄过来的信写了他要出国一段时间,大概得过年才能回来。
而在她到了京城迟了几天终于去程家,程铮又正好出国了。所以说,这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缘分,老天爷是早有安排的。
无非就是她与程铮有缘无份,总是要分道扬镳的。
事情都已经说清楚了,没有再纠缠的必要。
“你要不要写个信给他说说情况?”
梁辞把信给收好,“还说啥啊,断都断了。不是哥你说的吗,咱们也不是非要扒着他们家的,再联系,我觉得太跌份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吧,她说了不会再和程铮有联系就是不会再有,剩下的就都是他们程家自己的事情了和她没关系。
“程铮不一定知道,要是说清楚也好。你不说也没什么。”梁明光也不是想着这件事还能有挽回的余地,就是想着把事情说清楚了,让程家以后少到梁辞跟前凑。毕竟这样的人家,谁知道他们有没有什么坏心思?在他看来,自家妹妹就是瓷器,不能被程家那些臭石头给撞碎了。
“管他呢。他知不知道都没差别。”
是他的父母,又不是她的,怎么可能为了他去别人家里受气。这不是往自己家里人心上捅刀子吗?
“你有主意就行。”梁明光想了想,还是好声好气地同她讲,“下次再碰到救人的事情,你先想想家里人。哥也不是说救人不好,凡事量力而行。要是为了救别人把自己搭进去,你让家里人怎么办好?”
梁辞被说得也心虚,知道自己有时候就是热血上头容易冲动。
“我知道错了,哥,以后我会先好好想想再动手的。”
后脑勺立刻就挨了一巴掌,转头就看到梁明光沉着脸,就知道自己又是说错话了。
“还有以后?!你死性不改是不是?”梁明光觉得火大,早知道妹妹是这么不省心的,他小时候就不该缠着爸妈非说要个妹妹,这简直是给自己找气受。
梁辞又再三保证自己不会有下次了,这才罢休。
梁明光看着时间也晚了,把人赶回去睡觉,等了一会儿,然后才打开手表盒,把新手表给戴手上。
当着他的面回了房的梁辞正悄悄趴在门缝里看,撇了撇嘴,心道哥哥好的时候是很好,想揍她的时候也是很凶的。
不过,现在这个情况,应该是不生她的气了吧。
这一觉,梁辞睡到了自然醒。以为自己睡到了十点多,但是拿起手表一看,才八点出头。上学的时候习惯了七点钟就醒,今天多睡了一个小时,相对来说已经是睡得够“晚”的了。
听到前面院子里有她哥说话的声音,觉得奇怪,今天又不是周天,这个点不应该回公社上班去了吗?
不过前院说话的声音还挺多,她换好衣服就先去洗漱了。满口泡沫的时候,阿婆从厨房里出来,手里拎着一篮子的橘子,看见她起来了,笑道:“幺妹起来了,锅里给你留了两个鸡蛋,柜子里有饼干,自己找吃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大好事,阿婆乐呵呵的,说完就提着一篮子橘子出去了。
洗漱完,把锅里还温着的面条吃了,吃了一个水煮蛋,还剩一个揣外套口袋里。准备出去看看外面又有什么热闹。
院子里坐了十几位叔伯,几乎都是一个老祖宗下来的梁家人。她哥拿着纸和笔不知道在记些什么,坐在大家伙中间的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男人。
她阿婆拿出来的那篮子橘子就放在他旁边的小凳子上。
原本安分地坐在大伯腿上的小侄子看见她就要往这边冲,“小姑姑!”
也不是她魅力有多大,主要还是她带回来的吃的太吸引他,更别说她还给他买了个小老虎挎包,乐得昨晚要走的时候都舍不得走。
这么多人看了过来,怪尴尬的。梁辞冲小侄子招了招手,带着他出去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那个年轻男人又出现在她家,坐在饭桌旁,和她哥聊得挺好。
“我亲妹妹,梁辞。”梁明光给介绍道,“这是公社从市里请过来的唐研究员,要过来考察咱们西塘村,要在这里做药材种植试验。”
唐多令来西塘村也有一小段时间了,村子不大,该知道的大事小事都摸得差不多了。其中就有常被各家婶子嫂子们挂在嘴边的“梁辞”。教训孩子的时候经常附带一句:你看看你考上大学的堂姐堂姑姑婆
或者是一帮妇女在村里那棵老榕树闲聊,就夸起了刚考上京城大学的梁辞多厉害。
他也是今天才知道,不是考上的京城大学,是京城的中医药大学。
可见,这村子里的传言,真真假假的,多少有点夸大的成分。
阿公阿婆一个劲地招呼唐多令吃菜,知道他家是在北方津市,过年回不去,就邀请他来家里过年。
也不等唐多令推辞,梁明光就拍板定下了。
↑返回顶部↑